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6分)
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二:
【阅读问题】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4.D【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10、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参考答案:
5、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8、千寻(见日升)   铺垫
9、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0、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四:
1、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奠基。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 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夸张的词语,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诗歌第二句旭曰东升的辉煌景象,传达出诗人积极、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心理状态。
C.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前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这仅仅作为后两句议论的铺垫。
D.全诗的含义是: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
答:D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临浙江宝林山时有感而作。
该诗没有过多的描写诗人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王安石时年30岁,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了他胸臆,寄托壮怀。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788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唐三藏给猪八戒取了法名()

    唐三藏给猪八戒取了法名() A.猪八戒(正确答案) B.猪刚鬣 C.猪悟能”

    题库 2022年9月10日
    81
  •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阅读答案及赏析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

    题库 2022年11月18日
    49
  • 司空曙《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金陵怀古 司空曙 辇路②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③,老作北朝臣。 【注释】①司空曙:唐代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其身世与庾信相似。②辇路: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③庾开府:庾信,南…

    题库 2022年11月18日
    48
  • 《寄全椒山中道士》阅读答案附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1)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28
  •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 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44
  •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ldquo…

    题库 2022年11月20日
    6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