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式

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式

  一谈起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师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文言文一直就在教材中存在着,说它陌生是因为至今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它的教学问题。

  串讲是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处理方式,耗时、费力,难理解、难巩固,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也具有一定效果,所以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还有一部分教师仍然乐此不疲)。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是与非,我们先不要妄下结论,我们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谈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探索和看法,以求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文言文教学的难题。

  建议一:强化熟读和背诵。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硬记”,甚至可以不读文本。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亦步亦趋地记,教师所行使的是“告诉”的职能,学生所做的是记忆的事情。前人这么做,后人也这么做,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没有人做深入地思考,所以现在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对毕业班年级复习的关注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特别吃力,就像根本没有学过一样。针对这个问题,我进一步反思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觉得“硬记”式的教学方式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强化文言文教学中的熟读,甚至背诵,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熟读和背诵是增强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理解式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叶圣陶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叶老的这句话应该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启示。

  建议二:注重量的积累。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文言文,数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觉得要么不学,要么就必须是一个“规模工程”,小打小闹没有什么效果。就现行教材而言,我觉得文言文的数量还不足以把文言文学好,也就是说“规模”还达不到学好的要求。听一位朋友讲,他的孩子在上海上中学,其中有一个固定作业就是每周自学一篇课外文言文,我认为可能也就是出于文言文学习“规模”的这种思考。结合教材,进行拓展,确实保证学生文言文学习量的积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那必然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作为学习的保证,紧紧依靠例子(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也不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文言文学习中量的积累。

  说出以上两个建议,我也发现原来并不是什么新方式,但是我要说的是:它确实不旧,因为现在还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至于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不用这种新方式,又是一笔糊涂帐。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少讲究科学,大多依靠经验?仔细想想,好像是这样。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952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史记·佞幸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史记·佞幸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高祖有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孝文时中宠臣,士人…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2
  • 捕蝗――刺长吏也――白居易诗词全集

    捕蝗——刺长吏也 [唐] 白居易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兴元兵后伤阴阳, 和气蛊蠹化为蝗。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

    古诗文 2022年10月6日
    94
  • “绝辟过云开锦绣,疏松夹水奏笙簧。”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绝辟过云开锦绣,疏松夹水奏笙簧。”这两句写水楼远望之景色,近闻之音响——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山峦的绝壁上,如铺锦绣;溪水两岸苍松挺…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0
  • 咏路

    朝代:南北朝 作者:邹浩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古诗文 2020年3月16日
    603
  • 天净沙·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2篇)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5
  • 水调歌(湘阴簿新居)

    朝代: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了却意中事,卜筑快幽情。雨帘云栋深窈,歌笑霭春生。青嶂碧溪门户,暖翠浮岚衿席,前日展湘屏。种竹看霜节,栽菊待秋英。九世图,间居赋,丽人…

    古诗文 2020年5月23日
    60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