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如:间

  (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壮语;

  (3)动词作名词;

  (4)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

  (6)形容词作名词;

  (7) 形容词作动词。

  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二)文言虚词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 ”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

  (1)以 :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

  (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

  (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

  (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 。

  (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

  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2、归纳记忆。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二、文言文断句的复习。

  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词语断。 例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2、主谓之间断句。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

  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答题方法:

  1、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顺。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四、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一)复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

  (二)答题方法。

  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985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79
  • 于令仪诲人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悔(5),何苦而为盗耶(6)?”曰:“迫于…

    古诗文 2022年5月19日
    171
  • 念奴娇·闹红一舸原文翻译及赏析

    念奴娇·闹红一舸原文翻译及赏析   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宋代〕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0
  • 张可久《水仙子·次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水仙子·次韵 【 元】张可久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卜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②,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②,梦不到金谷园④,…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60
  • 行路难其一李白全诗意思、解读

    “行路难其一李白全诗意思、解读”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行路难其一李白全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741
  • 写旱柳的诗词大全

    杨柳科。落叶乔木。小枝直立或斜展。分布自东北至长江流域。用材树。薪材树。园林树。 [释名]杨(《诗经》)。《诗草木今释》释。又名蒲、官柳、河柳、江柳、北京柳、言叶柳。《尔雅&mid…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21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