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陇西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试分析这首诗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表现全诗主旨的。  
2、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作简要说明
3、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1)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2)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4.三四两句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5.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深闺梦里人”是梦境,为虚写,虚实相生,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不同意。前两句记叙了悲壮的激战场面,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也写出了战斗的激烈,伤亡之惨重,从而为末两句写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如果没有前两句叙写作铺垫,也就没有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3、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这两句用“无定河边骨”同“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 者用“犹是”二字把他们联系起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
5.这首诗表现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

二:
①请概括前两句诗的内容:
答:战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但结果却是五千将士丧身“胡尘。
②请赏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答:“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诗人运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现实和“闺中痴迷犹忆君”的梦境糅合在了一起,夺魂摄魄,惊天动地。
③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将士们的哀悼及对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明王世贞说此诗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用意工妙”,你认同前人的评价吗?(5分)
2.全诗是如何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直接或实写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的气概和献身沙场的悲惨景象;后两句间接或虚写战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及战争的残酷。虚实结合或直接间接描写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2、采用虚实结合,直接间接描写,对比,借代,要结合诗句分析。(3分)情感:表达对战士誓死杀敌,奋不顾身的气概和献身沙场英勇精神的赞扬;对战争的控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的同情。(答对三点3分)

赏析: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016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古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33
  • 木兰诗中的对偶句赏析

    木兰诗中的对偶句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22
  • 木兰诗改写剧本

    木兰诗改写剧本   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木兰诗改写剧本,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幕 决定替征   时间:…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42
  • 木兰诗的主要内容简介

    木兰诗的主要内容简介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26
  • 吴均《咏宝剑》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宝剑 吴均 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 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 【注】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②昆吾:传说中的名…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45
  • 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 ①苏轼于元丰三…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5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