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入行》翻译赏析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译文]  草儿不会因为春天的萌发而感谢春风,树木也不会因为叶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出自]   李白   《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注释:
    隈:山的曲处。
    六龙:传说中为太阳拉坐车在天空中奔跑的六条龙。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草木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
  四运: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
    荒淫:广阔浩渺。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溟涬:这里指元气。
    同科:同类。 

译文1:
    太阳从东方升起,好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在天空中游历一番之后落入西海,那拉着太阳的六条神龙,他们的住所又在哪里呢?
    太阳的运行,终古不息,人不是元气(宇宙的基本元素),怎么能与之同生共存?
    草儿不会因为春天的萌发而感谢春风,树木也不会因为叶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是谁,挥舞皮鞭驱动四季轮回?其实,万物兴茂衰歇都是自然而然。
    羲和啊,羲和!你怎么能够在那浩渺波涛中出入自由?
    鲁阳啊,鲁阳!你有什么能德,能够挥动戈矛让时间停止?
    像这样有违天道的传说,错讹之处实在太多!
    我要顺应天地,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培养浩然之气,与宇宙长存!
   
译文2:
    太阳从东方之隅升起,似从地底而来。年年日日经过天空又落入西海,古人所说驾御太阳之车的六龙住舍哪里存在!其日出而始,日入而终已万古不息也 。人不是元气,怎么能与太阳一起作这样长久的徘徊?花草荣晖不应感谢春风,树木落叶也不要埋怨秋天。哪里有谁挥鞭,驱策着四时运转,万物的兴衰死亡其实皆由于自然。羲和呀羲和,你如何隐没于浩翰无边的海波?鲁阳有何德性,竟能叫日停驻就一挥长戈?这些传说逆于道而违于天,错误实在太多。我将囊括自然天地,浩浩然与天地元气同属一科。

赏析:

《日出入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利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此诗反用汉乐府古意,认为人不能“逆道违天”,而要适应自然规律,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此诗是李白晚年时的作品;汉代的《郊庙歌辞》中有〈日出入〉一诗。在唐代以前的很多典籍都记载,认为日出日落是因为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如《易经.乾卦》:“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汉.刘向〈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于扶桑(古代传说中日出之所)。”等。

    而李白在这首诗中却对古代的传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下面笔者就详细的讲解这首诗。
    隈,读音“威”;其意为“边远、角落”。“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这两句是说:“太阳从遥远的东方升起,好像从地底出来。经天最后又没入大海,传说中的六龙歇息之处在哪儿呢!”
    “终古”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这种用法见于《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元气”是指“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或说是元始的真气”。“裴(音陪)徊”即“徘徊”,在古汉语中有“流连、留恋”之意;如《汉书.杜钦传》:“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就封于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于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三国魏.曹植〈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此句的大意是:“太阳的升起及沉没自古以来从来没有终止,常人并非元始的真气怎么能像它那样生生不息呢。”因汉代的〈日出入〉诗中的大意是讲“日出入无穷,人命独短,愿乘六龙,仙而升天。”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句是说:“草木不会因为在每年的春天来时繁荣生长而感谢;树木也不会因为秋天的凋零而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句中的“策驱”即“驱策”;“四运”即“四季”;“兴歇”即“兴盛和凋零”。这一句诗最关键是对“自然”二字的理解;笔者认为,“自然”二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自身的机制使然”。这句诗的大意是:“是谁挥鞭驱策四季的交替运转啊,世间万物的兴盛和凋落是因为其自身的机制使然。”换一句话说:“四季的交替,太阳的升起降落,并不是谁推它或给它加了力,是因为它们自身的机制使它们这样的。”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慕道,这句诗其实是表达了李白修道后对天地宇宙的认识。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句中的“羲和”即古代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奚”通“兮”,在这里是语气助词;“汩(音古)没”即“隐没”;“荒淫”在本诗中的意思是“浩瀚无际貌”,这种用法在古文中虽比较少见,但还是有人用,比如隋.薛道衡〈隋高祖颂〉:“太始太素,荒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书契之外。”“荒淫之波”即指大海。“鲁阳何德,驻景挥戈。”据《淮南子.卷六览冥训》记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为之反三舍。”传说楚国的鲁阳公与韩国军队打仗,正打的激烈的时候,太阳要落山了,但鲁阳公举戈一挥,太阳又回升起来。“景”字在古汉语中原是指“日光”,如《说文》中的解释:“景,日光也。”在本诗中是指太阳;这种用法见于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等;“驻景”意思是将太阳止住使其不动。“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句中的“矫诬”意思是“虚妄”。这几句诗是李白认为:羲和每天驾着日车行天后隐没于大海之中及鲁阳公挥戈驻景的传说都不可信;因为这种行为是与“道”及天理相违背的。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句中的“囊括”有“相互包容”之意;“大块”即“天地自然”;“溟涬(音明性)”即“原始的道”。最后一句大意是:“我将返本归真,与天地容为一体”。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088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练习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练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66
  • 《同学别子固》翻译

    《同学别子固》翻译   《同学一首别子固》是 王安石的一步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同学别子固》翻译,欢迎阅读。   《同学一首别子固》   作者: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205
  •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74
  • “庄宗刘皇后,魏州成安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庄宗刘皇后,魏州成安人,家世寒微。太祖攻魏州,取成安,得后,时年五六岁。归晋阳宫,为太后侍者,教吹笙。及笄,姿色绝众,声伎亦所长。太后赐庄宗,为韩国夫人①侍者。后诞皇子继岌,宠待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101
  • 《春日京中有怀》的翻译赏析

      《春日京中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审言。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56
  •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文章导读】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4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