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及全诗赏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

意在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的真正底细与才干,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 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095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孔子犹江海

    文言文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⑨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98
  •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延进,澶州顿丘人。父晖,周太子太师。延进颇亲学,尝与乱军入民家,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32
  • 描写露珠的古诗句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荷叶杯》   作者:温庭筠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56
  • 赵世卿传文言文翻译

    赵世卿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明史赵…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49
  • 对牛弹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选自汉·牟容《理惑论》 载于 南朝?梁?僧…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45
  •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这两句是说,早春时节红梅开放,红艳艳地散放着香气;江边人家精心培植的琼花,已长出嫩芽。写景细微,静中含动,将早春时节万物…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4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