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翻译赏析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译文]  五更的时候,天寒霜冷,军中号角的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的悲壮;天上的银河映照在三峡的河水上,只见星辰的倒影不停地在水面上摇动。
  [出自]  杜甫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霁(jì): 雪停。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崔旰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译文1: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忠)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译文2: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译文3:
   阴阳轮转,白昼日短,岁月消逝一如老去的年华。霜雪初霁,寒宵难寐,我穷愁僻处在孤独的天涯。朦胧中,似有鼓角声呼啸哀鸣,五更忽转急促悲壮。西窗下,地动山摇,星河浮沉,问天下事有谁担当。鼓角声中,杂千家野哭,那是远方乱离人的撕心哀号。鼓角声住,起数处夷歌,这无事的渔樵还能保几日逍遥。唉,不想了吧,这治乱兴衰,究竟与我有何干系?我今已老,何况那刘备诸葛知遇相得的故事已然逝去,为何我还在这里苦苦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朝廷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02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文言文翻译失误讲解

    文言文翻译失误讲解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7
  • 陶渊明《桃花源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78
  • 《文心雕龙·书记》文言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书记》文言文及翻译   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87
  • 初二文言文异读字知识点

    初二文言文异读字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66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文]  远处的山随着平原旷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眼前的江水汹涌奔腾就像在涌入荒漠的原野。   [出自]  李…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89
  • 林简言《纪鸮鸣》阅读答案及翻译

    纪鸮鸣 林简言 (1)东渭桥有贾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干舒柯,布叶凝翠,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虽高台大屋,谅无惭德,是以徂南走北,步者乘…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4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