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翻译赏析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虽分离两地,但两地云雨相同,明月也不分“两乡”,可以共睹。
   [出自]   王昌龄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
     侍御:官职名。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两乡:两处作者喜欢去的地方。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81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吊古战场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李华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

    古诗文 2020年3月7日
    805
  • 《新唐书·李德裕传》“李德裕,字文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德裕,字文饶。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河东张弘靖辟为掌书记。府罢,召拜监察御史。时亳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水”,…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7
  • 桃花林文言文阅读题

    桃花林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9-23题。(共计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72
  •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全文翻译赏析

    尚德缓刑书 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路温舒呈上奏书,奏书说: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ldquo…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7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46
  • 《河广》译文及赏析

      《河广》   先秦:佚名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广》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