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全词赏析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出自姜夔《忆王孙》

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赏析
《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
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诗。唐风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此句写自己与合肥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白石的羁旅飘泊之词不重对飘泊的具体抒写,而重在抒发一种孤独、伤感的内在情绪,将人引向更幽微之处。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191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作者出处及全诗翻译赏析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的诗意: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这两句中“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90
  • 小学文言文杨氏之子

    小学文言文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64
  • 月亮的诗句古诗

    月亮的诗句古诗   《枫桥夜泊》   年代:唐 作者: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短歌行》   年代:魏晋 作者: 曹…

    古诗文 2022年11月22日
    61
  • 《别匡山·晓峰如画碧参差》翻译及赏析

      《别匡山·晓峰如画碧参差》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82
  •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拼音版李白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拼音版及译文(李白)”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拼音版李白 《 浔xún阳y&aacut…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95
  • 教战守策文言文翻译

    教战守策文言文翻译   《教战守策》,苏轼散文名篇。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以下是小编带来教战守策文言文翻译的…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4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