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译文]  隐隐轻雷从杨柳那边传过来,池塘上空突然下起了一阵急雨。雨点落在宽大的荷叶上面,发出嘀滴答答的声音。
  [出自]  北宋  欧阳修  《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
 
注释:
    月华:月光、月色之美丽。这里指月亮。
  帘旌(jīng):帘幕。
  簟(diàn):竹席。
  水精:即水晶。

译文1:
    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声,旋即玉洒池塘,雨打荷叶发出细碎声响。雨歇后,小楼两角挂着半截彩虹。倚着栏杆的地方,等待明月升起。
  燕子飞来似要窥视画栋内的隐秘,而窗帘已经垂下。平展的竹席凝着凉意。两只水晶枕头,旁边挨着一枚金钗。
   
译文2:
    柳树那边雷声轻,雨点落池中。雨打荷叶四溅,噼噼啪啪响声。阵雨停,小楼西角看彩虹。久倚栏杆不忍去, 直待桂魄挂天空。
    燕子飞来画阁中,摘下玉钩,放下帘栊。夜已深,竹席凉意生。席纹平,好似不动水波纹。 水精双枕相并,旁有坠落钗凤。

赏析:
此词写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外楼内的景象,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
  柳在何处,词人不曾“交待”,然而无论远近,雷则来自柳的那一边,雷为柳隔,音量减小,故曰“轻雷”,隐隐隆隆之致,反异于当头霹雳。雷在柳外,而雨到池中,池水雨水难分彼此。雨来池上,雷已先止,唯闻沙沙飒飒,原来是“雨声滴碎荷声”。奇不在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荷声乃其叶盖之声。又着“碎”字,盖为轻雷疏雨,雨本一阵,而因荷承,声声清晰。
  雨本不猛,旋即放晴故曰“小楼西角断虹明”。断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无以复加处又加一重至美。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被此一“明”字写尽,因为它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光线、色彩、时间,境界深远。
  断虹现于小楼西角。由此引出上片闻雷听雨之人。其人独倚画阑,领此极美的境界,久久不曾离去,一直到天边又见了一钩新月,宛宛而现。“月华生”三字,继“断虹明”三字,美上增美,其笔致温丽明妙,匪夷所思。
  下阕继月华生而再进一层,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夜深了。凉波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字,下“平”字,写透静处生凉之境。水晶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以精美华丽之物写理想的人间境界。而结以钗横,则写出夏夜人不寐的情状。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211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浣溪沙 施绍莘

            愁卧寒冰六尺藤,懒添温水一枝瓶。乱鸡啼雨要天明。  等得梦来仍梦别,甫能惊觉又残灯。…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112
  • 送杨少府赴选李白拼音版及译文

    “送杨少府赴选李白拼音版及译文”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送杨少府赴选李白拼音版 《 送sòng杨yáng少sh&agr…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99
  • 《百家姓.皮》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百家姓.皮》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皮」源出 ;   出自姬姓。以王子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 鲁献公次子仲山浦, 曾辅佐周宣王中兴, 受封于樊邑…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60
  • 文言文背诵五要点

    文言文背诵五要点   背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高中新教材就有不少规定的背诵篇目,其中文言文占了绝大部分,体现了新教材编写…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52
  • 三卫传书的原文及翻译

      出自《太平广记》卷三百引《广异记》   开元初,有三卫自京还青州,至华岳庙前,见青衣婢,衣服故恶①,来白云:“娘子欲见。”因引前行。遇见一妇人,年十六七,容色惨悴②,曰:“己非…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4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选一》原文、注释和鉴赏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选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1)此诗作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组诗两首,这是…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3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