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示三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断”和“复”用得好。(1分)“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1分)“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1分)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2分,后一首诗只要答对一点就可以给两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353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韦庄《谒金门》阅读答案赏析

    谒金门 韦  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①谒金门,词牌名。②羽玉,白鸥。③高…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40
  • 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阅读答案及赏析

    谢池春 陆  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48
  • 张泌《蝴蝶儿》谢逸《咏蝴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蝴蝶儿    【五代】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咏蝴蝶 …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59
  •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阅读答案附注释赏析

    卖花声•雨花台   (清)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题库 2022年11月17日
    36
  •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解说

    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57
  • 木兰诗语言特点

    木兰诗语言特点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木兰诗语言特点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木兰诗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3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