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示三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断”和“复”用得好。(1分)“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1分)“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1分)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2分,后一首诗只要答对一点就可以给两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353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贺铸《半死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④新垅⑤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67
  • 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专项试题练习及答案

    诗词鉴赏人物形象专项练习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48
  •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阅读答案及翻译鉴赏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注释】 ①张舍人,李白朋友,唐朝人。 ②张翰,西晋文…

    题库 2022年11月18日
    53
  • 师徒二人来到一个山中寺院。老院主()岁了。

    师徒二人来到一个山中寺院。老院主()岁了。 A.二百三十 B.二百四十 C.二百七十”(正确答案)

    题库 2022年9月10日
    58
  • 《初冬夜饮》《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唐】韩愈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47
  • 诗经《鄘风·柏舟》赏析

    诗经《鄘风·柏舟》赏析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

    题库 2022年11月26日
    4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