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斯《山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 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 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 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 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自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缲(S面)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1)有人认为颔联虽然选取了“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却写出了极不    寻常的诗境来。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赏析。(3分)  
(2)尾联“不惜”一词中隐含着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参考答案:
(1)同意。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以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了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2)诗人没有走进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态。

二:
①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山间村落:枥木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有一条溪水流过,被几户人家共同分享着。
B、颈联写村民如何烘茶和抽茧,茅舍飘出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缲丝的声音,从而表现了山村农民生活的艰辛凄苦。
C、尾联写诗人行走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卖药材回来的人,最后随同这位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了。
D、末句的“不惜”是抒情的关键:山村风景已然如此明丽,那么山中的景色应该更为迷人吧!这样的结尾使感情更加深蕴而隽永。
③这首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的妙处。
4、请从表达技巧或诗人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①七言律诗
②B
③“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去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4、表达技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步换形;动静结合;点染法等。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情怀。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诗人行走山间所见之景,青翠的枥木蔚然成林,潺潺溪水从几户人家门前蜿蜒而过。
B.颈联借描写茅舍飘出的烘茶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的缲丝声,表现了山民简朴的生活。
C.尾联写诗人在山路上巧遇卖药归来客,之后便跟随他遁迹云山,表明诗人已厌倦山村生活。
D.前两联写景细腻,意境幽深;颈联转写山民日常生活,拓展意境;尾联含蓄表达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 C
2.要点:分别指出诗句中的“动”“静”描写,并加以分析;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语言通顺。
示例:“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赏析: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388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 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56
  • 《登楼寄王卿》阅读答案附赏析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求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古人写诗很讲究虚与实的结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29
  • 秦可卿的弟弟秦钟爱慕的女孩子是谁?

    秦可卿的弟弟秦钟爱慕的女孩子是谁? A、尼姑智能 B、尼姑慧能 C、柳五儿 D、小红

    题库 2022年9月11日
    60
  • 翁宏《春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

    题库 2022年11月17日
    39
  • 杨慎《山茶花》阅读答案

    山茶花 杨慎① 绿叶红英斗雪开,  黄蜂粉蝶不曾来。 海边珠树②无颜色,羞把琼③枝照玉台④。 【注释】①杨慎,明代四川新都人,曾得进士第一,后遭贬至云南永昌(今保山),从…

    题库 2022年11月23日
    42
  • 《渡汉江》《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