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剔银灯》阅读答案及赏析

剔银灯
范仲淹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①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②如共,刘伶③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④、老成   悴⑤。只有中间,些子⑥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注]①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与欧阳修在酒席上分别赋诗填词,以助酒兴。②争:怎。③刘伶:西晋狂士,嗜酒。④騃:呆。⑤    悴:衰弱貌。⑥些子:一点儿。
1.上阕词人是如何评论三国英雄的?            
2.请解说下阕“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句。                                    
3.范仲淹在创作以“                  ,                 ”的政治抱负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时,态度是严肃的;此词写于他悲观失意,政治改革徒劳无功之时,在好友的酒桌上,酒酣而作,故词的笔调               ,词句               ,我们不妨也说此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由此请你简评一下范仲淹这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这些三国英雄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还不如像刘伶那样一醉方休。 
2.人生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她来追求功名利禄呢?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非常诙谐  通欲易懂  读罢此词,词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为丰满了,几句牢骚话体现了他强烈的个性,词人不只是可敬。而且可爱。

赏析:
范仲淹的这首词写的是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的看法,是为词之别调。然而,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技”的世俗之见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本篇的风格必然是戏谑的。
上片大意是,昨天夜里读《三志》,不禁笑话起曹操、孙权、刘备来。他们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瞎折腾,还不如什么也别干,索性和刘伶一块儿喝他个醺醺大醉呢。下片则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人生一世,总没有活到一百岁的。小的时候不懂事,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作到了一品大官、百万富翁,难辞白发老年将至的命运!全篇纯用口语写成,笔调很诙谐,似乎是赤裸裸宣扬消极无为的历史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和一派颓废情绪。实际上它是词人因政治改革徒劳无功而极度苦闷之心境的一个雪泥鸿爪式的记录。胸中块垒难去,故须用酒浇之。愤激之际,酒酣耳热,对老友发牢骚、说醉话,颇有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难言况味。

本词大约写于这几年二人在朝共事同受打击之时。新政失败,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情,使他们自然产生相似的感受。弄清了这一点,再来读这首词,我们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它是词人因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极度失望、苦闷乃至沮丧的反映。在心头郁积已久的愤懑总得找个宣泄的出口吧?于是,愤激之时,酒酣耳热,对着同遭厄运的老朋友发发牢骚,说说醉话,有何不可?
  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这首词固然宣泄了词人的愤懑,但也折射出了他内心时不我待的焦灼。这与李白那首著名的《将进酒》何其相似乃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八年仍未找到出路,于是在此诗中借题发挥,尽情倾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李白的恃酒放旷并不说明他就此沉沦,即便是这首诗亦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其自信!但人生苦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现实无情徒唤奈何。范仲淹同样如此,“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 ,能够干一番大事的年华太少了,哪里禁得起几番蹉跎?于是,借酒浇愁,抒发其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情就很自然了。
从思想上来说,范仲淹的这种感情是有其深刻渊源的。儒家的积极用世是其思想主流,不仅如此,他还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经典,力求会通而经世致用。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视野,使其作品博大精深,异彩纷呈,而老庄清净无为、随遇而安的思想也是他迭遭打击时能够舒缓压力的精神避难所。在这点上,李、范二人是相似的。再说,在当时,文人们普遍认为词是娱情遣兴的“小道”、“末技”,范仲淹有时亦未能例外,与老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时,就不免戏作小词了。应该说,这几句亦真亦幻的牢骚话倒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本色,使得他可亲可近。
  当然,范仲淹身处逆境,失意惆怅乃至发牢骚,并不意味着他永久的消沉。庆历六年,贬谪到邓州,摆脱了朝党纷争,暂时卸去了烦琐的朝政和边防重任的范仲淹,度过了三年难得的惬意时光,他营造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始终把关怀民生疾苦放在首位,赢得了邓州人民的衷心爱戴。同时,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作高潮,千古杰作《岳阳楼记》及许多著名诗文都写于此时。这表明,范仲淹已经走出了苦闷、沮丧的阴影,已经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是他毕生的追求。这才是立体的、全面的范仲淹。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403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续写木兰诗200

    续写木兰诗200   篇一:续写木兰诗200   夜晚,木兰靠在床头,回忆着十年中,在战场上的事情。想着自己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想着可汗要赏赐自己时,自己说的话。想着那格外宁静的夜…

    题库 2022年11月27日
    31
  • 张可久《清江引· 秋怀》 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

    题库 2022年11月17日
    51
  • 《野水孤舟》阅读答案

    野水孤舟 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采,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鹂鸟自浮沉。   &n…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31
  • 李欣《古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

    题库 2022年11月19日
    36
  • 诸葛亮困于上方谷的是谁父子三人()

    诸葛亮困于上方谷的是谁父子三人() A.司马懿;(正确答案) B.司马师; C.司马昭; D.司马炎;

    题库 2022年9月11日
    47
  •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题库 2022年11月22日
    6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