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432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大全

    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2.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____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3.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26
  • 文言文·《任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任  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nbsp…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72
  • 乘船

      【文言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68
  • 文言文中易混淆的常见近义字

    文言文中易混淆的常见近义字   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大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讽、谏、…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54
  • 重赋――白居易诗词全集

      重赋   [唐] 白居易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116
  • “郭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