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①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③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④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⑤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⑥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⑦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⑧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⑨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⑩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注释】 ①臧:通“藏”,贮藏(知识、信息等);②满:通“两”, 三心二意,心思不专;③害:妨害、影响;④两:两种,形容多;⑤偷:松弛、懈怠;⑥剧:烦乱;⑦谓之:告诉他;⑧须:等待、企求;⑨材官:选择、管理;⑩睪睪:通“浩浩”,广大;涫涫:guàn,水沸腾的样子,形容变化莫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志:记忆
B. 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乱:干扰
C. 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治:治理
D. 夫恶有蔽矣哉                     恶:哪里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虚壹而静”的好处的一项是(  )
①异也者,同时兼知之               ②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③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     ④将事道者,之壹则尽
⑤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⑥明参日月,大满八极
A. ①③⑤     B. ④⑤⑥      C. ②③⑥     D. 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的中心是“虚壹而静”,即认知事物,要做到虚心、专一而且保持内心长久宁静。
B.因为心能贮藏知识信息,能同时认知多种事物,是不停地活动的,所以人要做到虚壹而静。
C.按照虚壹而静的规则运作,就能明察事物,并且体现在行动上,全面体察各种知识和道理。
D.真正做到虚壹而静的人知识渊博、德行崇高、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很少有被蒙蔽的情况。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②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治:安定)
(2)B(①解释“异”,就是同时认知多种事物;②解释“专一”,就是不因对一事物的认识而妨害对另一事物的认识;③对求知的人说明“虚壹而静”的道理。这三项均不能说明“虚壹而静”的好处)
(3)D(“很少有被蒙蔽的情况”不符文意,应是“不会被蒙蔽”)
(4)①不因为心里已储藏有知识而妨碍接受其他知识,就叫做虚心。
(采分点:以,因为;臧,储藏;害,妨碍、影响;受,接受)
②对有形的万物都能看见,能见的都能论说,论说都准确到位。
(采分点:莫……不,双重否定译为肯定句式;失位,准确到位,符合实际等)

【译文】
人凭什么懂得知识和道理呢?答案是:(凭的是)心。心凭什么懂得知识和道理呢?答案是:(内心要做到)虚心、专一而且宁静。心没有不能贮藏(各种知识信息)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虚心;心没有不能知此知彼(这两个方面)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专一;心没有不活动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心思宁静。人生下来就有认知的功能,有认知就有记忆。记忆,就是储藏信息,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虚心,不因为心里已藏有知识信息而妨碍接受其他知识信息,就叫做虚心。心生来就有认知的功能,就能辨别事物的差异。辨别差异就是同时认知多种事物,同时认知多种事物,就是(人们所说)的“两”(知此知彼这两个方面);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心思专一,不因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而妨害对另一事物的认识就叫做专一。心在人睡觉时就做梦,松弛时就会放任自流(胡思乱想),使用心时就能帮人谋划。所以心未尝不是活动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心思宁静,不让做梦和烦乱干扰认识就叫做静。没有获得知识和道理而想求得知识和道理(的人),要告诉他虚心、专一而且内心宁静(的道理),按照这样的规则运作,那么他将要企求的知识和道理,做到虚心才能进入那个境界;他将要从事的求得知识和道理(的工作),做到专一才能达到穷尽的地步;他将要思考而求得的知识和道理,做到内心宁静才能达到明察的程度。认知事物达到明察,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全面)体察知识和道理。(所以说)虚心、专一而且内心宁静,就是人们说的大精明、大智慧。对有形的万物都能看见,能见的都能论说,论说都准确到位。坐在房间里却能观察天下,处在今世却能论知久远的事。通观万物而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参考验证社会安定与混乱(的实际例子)而通晓它的规律,有条理秩序地治理天地而(精通)选择管理万物,(准确)裁断普遍根本的道理而能够把宇宙(的规律)掌握在心中。(如此)宽大无边,谁能知道他的知识有多么宽广呢!(如此)浩荡无边,谁能知道他的德行有多么崇高呢!(如此)千变万化,谁能知道他的思想体系有多么复杂呢!(他)正大光明地并列于日月之中,他的智慧延伸到天地四面八方的极点,那样的人就是伟大的人。那样的人哪里会有被蒙蔽的情况呢!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027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原文注释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宋代词人欧阳修的《蝶恋花》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66
  •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的翻译赏析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前言】   《碛中作》是唐代…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71
  • 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导语: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在高中的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欢迎参考!   一、之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90
  • 纯粹的意思解释 纯粹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纯粹的意思: [chúncuì] 1.不掺杂别的成分的:陶器是用比较~的黏土制成的。 2.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他说的~是骗人的鬼话。这种想法~是为目前打算。…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25
  •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61
  • 通过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通过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