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这两句是说,池上晴日高照,气候暖洋洋的,乌龟爬到岸上来晾晒甲壳;傍晚时分,松林昏暗下来,白鹤则归林栖息。写景如画,对仗亦工。写“龟”、“鹤”的活动,一方面化静为动,使全篇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又以动衬静,以“龟”、“鹤”之活跃衬寺庙之沉寂。
出自司空曙《经废宝庆寺》
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
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
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个秋日,经过一座废弃的禅寺时有感而作。全篇围绕一个“废”字落笔。前三联写景,具体描绘“废宝庆寺”的荒凉与败落,最后一联抒发作者的感慨。
首联写宝庆寺的破败,从总体上着眼。“黄叶”,点明季节当在深秋,“前朝”指寺的历史久远,可能是唐朝初年所兴建,也可能更早些。这句写秋天,勾勒出一幅萧条、肃杀的景象,隐含身世之感,时运之叹。下句“无僧”,指庙中无僧人住持,“殿”上加一“寒”字,更显出寺的荒冷凄清,这句说宝庆寺的正殿十分荒凉。
颔联将目光由大殿转向院中,通过写两种动物来反衬寺庙之“废”。“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每当天晴日丽,水池中的乌龟出来自由自在地晒太阳,到了暮色苍暝之际,仙鹤又飞了回来。“龟”、“鹤”都是长寿吉祥之物,在写寺庙的荒废时,特意拈出二者,颇有深意。一、借“龟”、“鹤”的寿命之长来衬托宝庆寺命运之短;二、说“龟出曝”把水池、松林作为栖身之地,说明龟鹤早成为这里真正的“主人”,从对面见出寺庙荒废已久;三、此诗首联写宝庆寺之“废”,均为景语,第二联写“龟”、“鹤”的活动,一方面化静为动,使全篇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又以动衬静,以“龟”、“鹤”之活跃衬寺庙之沉寂。
颈联继续写废寺景物,以碑、画两个意象抒废寺之叹。“碑”在寺庙中通常用于刻经文或记载庙宇的沿革变迁等等,具有重大意义,冠一“古”字,加重了历史的色彩,而今碑为乱草遮盖,令人生无限感慨。“画”即庙中壁画,亦为庙内“圣物”,如今“画”上又布满斑驳杂乱的青苔,则宝庆寺之杳无人迹,废弃已久,不言自明。
尾联由景语转入情语,直抒胸臆作结。“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人们心目中的净土——禅宫寺院尚且破败毁弃如此,那么在烦扰,污浊的尘世中,可悲可叹的事情就更多了。
宝庆寺衰败的具体原因已不可考,它或许由于战乱(如隋末之乱、安史之乱等)的破坏,或许是历次佛、道斗争中的牺牲品,然而这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作者借写此庙之废,抒写了自己的时代和人生感慨。全诗由景及情,情调感伤,深沉地诉说了时代之感,身世之悲,令人读之不胜悲凉。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329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思及全词赏析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李煜(南唐后主)     帘外雨潺潺,[1] 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3] 梦里不知身是客,[4] 一晌贪欢。…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212
  • 沐浴――白居易诗词全集

    沐浴 [唐] 白居易 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 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 老色头鬓白,病形支体虚。 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 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 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88
  • 江南春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4
  •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阴兴字君陵附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阴兴字君陵附答案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66
  • 《葬花辞》原文及赏析

      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71
  • “陈埙,字和仲,庆元府鄞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埙,字和仲,庆元府鄞人。大父叔平与同郡楼钥友善,死,钥哭之。埙才四岁,出揖如成人。钥指盘中银杏使属对,埙应声曰:“金桃。”问何所据?对以杜诗“…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8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