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璧借光文言文道理

凿璧借光文言文道理

  《匡衡凿壁借光》原文及译文是选自《西京杂记》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匡衡勤学的故事。下面是关于凿璧借光文言文道理的内容,欢迎阅读!

  原文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是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以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以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一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离开了。

  注释

  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大户。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

  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化常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邑 ②怪 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道理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504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专项阅读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专项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64
  • 由《史记》谈文言文-

    由《史记》谈文言文-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先是一篇文言文,其次才是一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的文学作品。   文言文教学很容易形成两种极端:   一是把文言文教成…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4
  • 文言文杨氏之子翻译

    文言文杨氏之子翻译   导语:杨氏之子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杨氏之子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54
  • 文言文中的哲理名句

    文言文中的哲理名句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下面我们来看看文言文中的哲理名句,欢迎阅读借鉴。   NO1、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NO2、项庄舞…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5
  • ●卷七十七 ◎尺牍六十六首

      【与李方叔四首(之一)】   久不奉书问为愧。递中辱手书,劳勉益厚。无状何以致足下拳拳之不忘如此。比日起居何如?今岁暑毒十倍常年。雨昼夜不止者十余日,门外水天相接,今虽已晴,下…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6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