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这两句是说,此地春光明媚,使人不忍离别,而江南的春色更浓,更使远行人迷恋;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镶玉的马鞭,指向南方,深情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啊!两句诗淡而有韵,清新别致,写人的动作,栩栩如生。

出自韦庄《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
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参考译文
晴空云淡柳色青如烟,
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
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赏析
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这首诗以景抒愁的寻常比拟,用优美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并做到了色调鲜明,和谐统一。
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754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沈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沈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炼,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炼为…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41
  • “王沛,许州许昌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王沛,许州许昌人。少勇决,为节度使上官涚所器,妻以女,署牙门将。涚卒,他婿田偁胁涚子袭领其军,谋杀监军。沛知其计,密告之,支党悉禽。德宗嘉美,即拜行军司马。而刘昌裔领节度,奏沛为监…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50
  •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归纳   1 用作指代词,例如:   (1)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   (2)…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153
  •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_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_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53
  • 《陈太丘与友期》《郭伋传》对比阅读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rdquo…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52
  •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原文翻译及赏析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乔吉〔元代〕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