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

  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都看成实词。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要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习惯使某类词临时改变原来的词性和语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能。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中常见到的词类活用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实词的特殊活用现象,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二)要学习和掌握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同音的字的义。掌握好通假字的学习对学生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要学习和掌握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几个意思。一词多义在古汉语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同一个词的意义之间,关系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远的。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确定。

  (四)要学习和掌握古今异义。

  亦即古今同形异义词语。 其次,要学习与掌握文言虚词。人们常说:“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体方法是:

  ⑴结合语境就句学习,学习文言虚词如学习实词一样应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离开了句子就无从理解其义。

  ⑵分析归纳,注重积累。

  ⑶牢记复音虚词,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

  ㈠判断句;

  ㈡被动句式;

  ㈢句子成分的位置。这类句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㈣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谓的省略句;

  ㈤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普通话来翻译文言文,真正做到“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除了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配合外,还有对译、增补、替换、保留、删削、调序这六种方法。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9397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明日歌》原文及译文鉴赏

      清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明日复明日[1]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为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52
  • 《还夏侯楙以清白》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还夏侯楙以清白   未知   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2
  • 植树节诗歌

    植树节诗歌(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

    古诗文 2022年11月4日
    32
  • 贺铸《点绛唇一幅霜绡》诗词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一幅霜绡》作者为宋朝诗人贺铸。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   薄暮兰桡,漾下苹花渚。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40
  •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原文和译文赏析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29
  • 武陵春·春晚文言文翻译

    武陵春·春晚文言文翻译   《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武陵春·春晚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3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