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喻文言文翻译

指喻文言文翻译

  导语:中国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而记录之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指喻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译文: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

  【附】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2007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例3.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2007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2007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2007年高考福建卷)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应译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七、误译语法关系

  例7.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八、误译分句关系

  例8.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2007年高考安徽卷)

  误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应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九、不懂文化常识

  例9.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史记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攀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十、不懂修辞

  例10.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01462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写旅顺万忠墓的诗词大全

    万忠墓在辽宁旅顺口白玉山东麓,是甲午中日战争死难同胞埋骨之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四日,日军侵入旅顺,进行了历时3天3夜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英勇搏斗,全城2万多人,除3…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86
  • 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朝代:元代 作者:王恽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蟠。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路漫漫,天渺渺,与翩…

    古诗文 2020年3月8日
    593
  • “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这两句是在伤春,悲叹光阴易逝,时不再来,人生短促——人可以醉饮千场,但花无百日开期,转瞬即逝;人生亦如花开…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85
  • 畏影恶迹文言文翻译

    畏影恶迹文言文翻译   畏影恶迹,是指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就会疑神疑鬼,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小编为你整理了畏影恶迹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人有…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58
  • 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原文翻译

      《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   陈与义   高咏楚辞酬午日,   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   戎葵凝笑墙…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54
  • 谒金门·双喜鹊

    朝代:宋代 作者:王庭筠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古诗文 2020年3月19日
    61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