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认文言文加点字翻译

误认文言文加点字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语文考试的题型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误认原文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误认文言文加点字翻译: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乃诣丞相府归马()

  8.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9.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2分)

  10.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

  ⒎⑴还,归还⑵往,到……去

  ⒏D

  ⒐想确认马是谁的

  ⒑仁厚(宽厚、宽容)诚实

  误认译文

  卓茂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认作他的马是自己的 。于是卓茂问他:“您丢失马多少时间了?”回答说:“一个多月时日了。”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了,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看着那人并对他说:“如果这不是您的马,希望你把马牵到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去把马还给了卓茂。

  误认注释

  卓茂:人名,字子康,宛(今河南南阳)人。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 侍郎、给事黄门等职。东汉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尝:曾经。

  认:误认

  顾:回头看。

  公:对人的尊称。

  幸:希望。

  至:到达。

  归:归还。

  亡:丢失。

  诣:到……去(见),谒见。

  解:通假字,同“卸” 诣:造访;去

  句子翻译: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启示

  这件小事告诉我们应该宽厚待人 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丢马人身上学习诚实的美好品质。世间本没有所谓的大事、伟业,一个成功的人与平凡人的差别就是成功的人能将每一件所谓的小事做好。

  总结

  这件事表现了卓茂宽容大度的品质,表现了“马主”讲究信用的品质。

  “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卓茂问此句是想知道此人是否真的是此马的主人。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01770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韩琦大度的文言文翻译

    韩琦大度的文言文翻译   韩琦,也是韩魏公,宋朝重臣,相信大家也是比较陌生的。韩琦大度的文言文翻译,我们来看看。   韩琦大度   【原文】   韩魏公①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71
  • 王铚《春近》范成大《秋日二绝》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春近 王铚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漠①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秋日二绝 范成大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69
  • “风生竹夜窗间卧,月照松时台上行”的意思及全诗

    “风生竹夜窗间卧,月照松时台上行”这两句是说,天色已晚,我闲卧窗间,风经丛竹,发出飒飒声响;独步阶上,观赏月夜的景色,但见朗月当空,映照在苍松之上,景色十分…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66
  • 《史记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史记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3
  • 杜审言《旅寓安南》阅读答案

    旅寓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1.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5分)…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6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