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最新完整版

法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最新完整版

关于法学研究生的职业规划经典讲座完整版。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法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之一

为什么要做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

各位研究生朋友们,大家好!

这个讲座原本是去年为知识产权研究生们交流职业生涯规划体会而准备的,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进行,又听说还有一些其他法学研究生也想听一听,于是就做了一些改动。我把这个讲座题目定名为《职业生涯规划和情商的培养》。就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些看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改变一下读研究生时的学习状态,为将来的职业生涯作更充分的准备。我主要要讲四方面的内容:

⑴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

⑵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学会生存和提升就业能力问题。

⑷最后希望大家明白:培养情商,是为职业生涯做的最重要准备。

这个讲座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培养情商、学会生存、提升就业力,做好职业生涯准备。

为什么要讲讲职业规划问题呢?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职业规划和职业设计课程,学校给不给你们做职业规划辅导。我觉得,对一个在读的研究生,特别是包括知识产权专业方向的法学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确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并需要在学习期间尽快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作为引子,先看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刚刚毕业的法律研究生求职的亲身体验:

有一位胡先生是云南一所名牌大学法律专业的研究生,是自费的那种。研究生毕业前就寻找工作岗位。未走出校门之前,以为凭借自己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及扎实的专业功夫,能轻而易举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期望拥有福利分房、安置费等等。可苦苦寻找半年时间,经历无数次笔试、面试与综合测评,走遍大半个中国,工作仍无着落。他很沮丧地告诉一位记者,单且不讲三年读书所耗的学费、生活费与交际费有多少,就是用来求职的车费、住宿、通讯、礼金,目前已超过15000元,这相当于在乡下教书妻子两年的工资。他有点懊恼地说:“如果早知读个研究生也是如此,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在社会混这么三年,自己早已是主管经理了”。是什么导致胡先生这样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也遭遇求职难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今研究生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再是新闻,而“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样的标题近年来也悄然见诸报端。往年的数据表明,研究生平均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2.6%,其中本科生为81.7%,研究生就业率为91.9%,高于本科生。到了2006年情况已有很大变化,今年1月初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截止至2006年12月10日,广东省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4.3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25%,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57%。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研究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低于专科生!消息传来,令人震惊。本来,研究生一直是高校就业高指标的旗舰: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2004年7月15日,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为92.31%,高出本科生(70.95%)近20个百分点,高出专科生(54.49%)近40个百分点。2005年7月15日,研究生就业率为81.72%,高出本科生(72.23%)近10个百分点,高出专科生(65.47%)近20个百分点。

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单位:万)

高校毕业生数递增: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

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2002年80%,2003年75%,2004年73%,2005年72.6%。2007年,社会新增岗位约900万个,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约495万人,高校毕业生将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上升和就业率的下降,这一升一降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

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

据统计,北京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0万,其中研究生5万余人,比去年增加1万多人,增长幅度达25%。研究生增幅较大,而且由于研究生教育改革,有的高校是03、04两级学生同时毕业,研究生就业压力进一步显现出来。

#p#副标题#e#

我们了解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34.4万人,而报考数高达127.5万人,录取率为27%。而2007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预计为40万至42万人,预测报考人数估计将达到146万至152万人左右。从这个形势来看,显而易见,研究生已经不再是稀缺性的社会资源,这也就是说,“读研”已不是解决就业出路的万能药了。

作为法学研究生,可能更加关心法学专业的就业现状。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说过很早以前的一个很有名的笑话:一名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哈佛毕业生踌躇满志地拿着刚到手的毕业证跨出校门,他顺手打了一辆的士出租车。的士司机看他春风得意的表情问了一句:“先生有什么喜事吗?”这位毕业生略带傲慢地说:“我是哈佛的,刚毕业了!”的士司机面无表情地说:“哦,我也是哈佛毕业的,85级”!但凡有过近几年就业经历的毕业生们,对这则笑话多半会笑不起来,因为就是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卖糖葫芦这样的极端案例都已经不少了。在如此大环境下,法学毕业生就业看来也不能免俗——那就是一个字——难。

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公检法还在争抢法学毕业生,而现在这种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连续几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都是垫底的。而法学专业热招生冷就业的话题进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讨,进而又有去年关于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说法就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么法学专业缘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毕业生们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又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恐怕还有法学专业本身的特殊性:

法学近几年可谓蒸蒸日上的显学,在高校改革的几年里,招生人数的增加、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开设都促成了法学专业的不断壮大。在这样的大潮下,形成了较为有代表性的培养法学专业人才的几股力量:一类是传统名校,这些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子投身到法学专业中;另一类是一些新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其中许多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开设很具代表性。这些院校大多顺应发展“综合性大学”的潮流而纷纷开设文科专业,而首选便是较具有实用性、报考热门而开设成本又极低的的法学专业。伴随着高校法学专业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对于国家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需求的舆论导向,法学专业在广大考生心目中被塑造成了需求广大、发展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因此许多考生为了选择这样一个好专业而高分考入这些工科院校法学专业。

另外,法学专业入门的门槛浅恐怕也是如今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举个例子,考法学类研究生的人,相当部分是冲着不考数学去的,因为在一些人眼里,只需要搞懂一些基本理论框架,再背一背,答考题基本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在法学专业这个金字招牌背后,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人都可以考法律,人人考了法律就都算是入了这个专业团体,进了这个专业团体人人就都有了份想象中的无量前景。但是到了你争我抢的就业场上就不乐观了,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一些单位只要一两个毕业生,就不会考察什么专业素质了,为什么呢?投简历的都一水的高学历,一水的法科院校毕业,一水的“高”素质,所以,如今去面试都是些选秀项目,问你会不会唱歌,问你会不会什么体育项目,问你有何特长,搞得跟红楼梦中人的选秀似的。

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还体现在:传统上的“专业对口”已成奢望。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应该是进入公检法机关或是从事律师职业。但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就造成了“毕业证”并不能成为“职业准入证”的现状。于是就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在其他部门暂时就业,边工作边准备司法考试;另一部分干脆暂时待业,专心准备考试;那些较为幸运的进入法院或检察院的,也要和用人单位签订一定时期内通过司法考试的协议,否则只能被淘汰。而司法考试每年10% 左右的通过率,更是将一大批本专业毕业生挡在本行工作门外。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低比例,成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最显著特点。

法学专业毕业生向非传统领域扩散,这恐怕正是过量供给的溢出效应使然。如果问问在座的我们这些学法律的人会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前景,只怕有相当部分是想“吃皇粮”的,但是,持续多年的机构改革决定了这样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皇粮吃不到,剩下的就是律师了,除了抱定主意的人之外,很多人其实对这种虽薪酬不菲却忙碌非常的自由主义职业是退避三舍的。所以也就只好去其他领域了,然后就有了“是不是万金油”的追问。

#p#副标题#e#

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该不该是万金油,其实这不仅仅是法学专业的问题,几乎所有专业都有一个不少毕业生不可能就业于“本专业”,而选择就职于“其他领域”。其实用另一种思维看,也可以说这是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多面手或高就业力的问题。很自然,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公检法的比例越来越低,从事本行的越来越少,那剩下的毕业生都去做什么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两个典型学校——一个是传统法律名校政法大学、一个是传统工科院校增设法律专业的北京交通大学为例看看:从中国政法大学06级1400名毕业生看,除了读研究生的300人左右,出国深造的50人左右,进入公检法的160人,从事律师职业的30人左右,公务员的400多人,还有400多人进入什么行业?校方的说法是“进入各行各业”,涵盖各种企业、事业单位。

再从北京交通大学法律系看,在其毕业生进入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企业中,有银行、出版社、贸易类企业、教育单位,甚至还有进入科技、医疗卫生、建筑、冶金、机械、汽车类企事业单位等等。我们暂且不管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中究竟承担什么工作,但是毕竟与我们心中固有的法学专业理应的去向似乎还有差距。按理说,法治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非常需要法律人才,而法学专业学生本身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文科功底,就业渠道较为广泛。但是这个范围究竟有多宽?专业知识在这些行业和职位中能用到多少?学了法学专业究竟是什么都能干,还是学了也白学?为了直观体会各类企业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有记者参加了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一次大型招聘会。据说此次招聘会是该校规模最大的一次招聘会,到场的用人单位共有200多家。招聘会现场,记者跟随一名打算在北京找工作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小孙,对所有企业的招聘条件进行了概览。由于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因此招聘单位涉及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私企等等,以技术型企业为主,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针对本校较有优势的工科专业。记者看到,在所有用人单位中,只有一家国有事业单位明确招聘一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且要求是研究生、男生。其他均是一些例如营销、生产管理、行政助理等基本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去打“擦边球”。

当然,情况也并不完全一样,除了一些企业更加重视法律问题而设有专职的法律岗位外,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进来,一些饱尝知识产权之痛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并开始引进相当数量的知识产权人才。与此同时,可以称作“知识产权列强”的一些大企业也已经大兵压境,跨国公司诸如西门子、IBM、英特尔、微软等知识产权部门动辄数百人的规模,索尼公司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更是多达400多人。中外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争夺也开始升温,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在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也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样,就又出现了似乎是“另一种偏向”,随着我国立法、执法、司法、教学科研等部门知识产权人才的逐渐显出饱和,今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就会主要集中在企业,这就要求知识产权的毕业生不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要精通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么想,那些年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专业实用人才多一些,可应该有需求的单位又不设这方面的岗位,限制了不少人的就业;而现在实用性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在增加,而学习知识产权专业的文科法学背景的人相对又较多,也就是研究型人才较多,实用型人才较少,可能又会出现就业的难题,这好像出现了一个需求悖论。

似乎在人才有供应的时候,却缺少需求;在有了需求时,由于结构问题又供应不上了。再举一个例子,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通信业具有领导地位的供应商之一,每年将不少于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近3年都超过30亿元,累计在国内申请专利7000余件,其中90%为发明专利,累计国外专利申请800多件次,申请国内外商标注册700多件。2002年以来,华为的每年国内专利申请量一直居国内企业首位,国外申请量居发展中国家企业第4位。华为标志、”华为”、”HUAWEI”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具有强大的知识产权产出和运营能力。就是这样的单位在知识产权人才招聘时却感到“一将难求”,招不到可用的人。为什么会出现招聘不理想的情况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副部长成绪新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现在华为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懂法律,比较熟悉国际国内知识产权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应聘者能够符合要求的不太多。”

#p#副标题#e#

应该看得出:“企业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出路。但是在很多招聘会中我们看到,企业招收法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也是从事一些一般性事务工作,很少有从事专门的法务工作。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进入更广阔的天空,而另一方面这“广阔天空”中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只能降低要求打“擦边球”,当“万金油”了。所以,这“法学专业就业难”,不能排除难在那份“嫌贫爱富的功利心”上。学法律的人一部分是怀着对公平正义的纯粹敬慕而来的,但也有相当一批是冲这专业毕业后的美好“钱”景和无尚权柄而来?既怀了功利心,就会有跌份的懊恼,既相信自己是做将军的,就会愤愤于小兵的寂寥。其实,法学还是该是该落脚在这个“学”字上,你就别当它本来该是金饭碗的敲门砖,你就先以学法学做人,如此而已。这样出了门才有那谋生、立业、平天下的平常心,才会懂得“术业固有专攻,为人做事却相同”的道理。

其实事物总有他的另外一个方面,毕业生感到就业难,是不是真的毕业生过剩呢?实际上这种过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企业招人比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要难。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该集团公司每年都有几百个专业性、基础性的岗位空缺,却没有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干。而且他们那里还出现过一个“怪现象”:有一年,皇明集团公司招聘了5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受不了在一线磨练的艰苦,先后走掉了300多名。这位董事长说:“其实,这些岗位上升空间很大,是企业培养中高级管理者的必经步骤,没有企业会傻到‘花金子价买馒头吃’。只可惜,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干起,或者因为吃不了苦,等不到那一天。”就同样的问题,浪潮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说:“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多,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选太少了。企业每年要接收6万多份大学毕业生简历,只能在其中挑出三四百个人,说百里挑一?/SPAN>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就业形势,其实,这个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并非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而在于其就业观念、能力结构和职业愿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没有职业生涯设计,导致其既不知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和实践;第二,自身素质和能力有不少欠缺,尤其是职业意识淡薄就业力差;第三,就业的心理状态普遍不好,不少大学生仍没有接受“昔日天之骄子变成走在尴尬地带的人群”的这一现实。可以看出,这里凸显大学生和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

法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之二

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和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

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其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规划,这就是职业生涯设计,也就是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要把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只是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讨论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职业生涯的阶段模型:一个人整个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我们又可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两种阶段模型可以用下图加以描述:

从图中可以看出,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与前后步骤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向。同时人是作为一种生物存在着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特征,因此职业选择的趋向必须依赖于个人的年龄和发展,不同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与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作为不同的个体存在的,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兴趣、能力、个性不同,当他们即使是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获得的现实机会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当一个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时候就必须在个体特征和现实机会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来说说这几个阶段:

#p#副标题#e#

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年龄范围约在15岁 — 24岁,涵盖青少年时期与成人初期。在这一时期中,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个人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必须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用信息来作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这个探索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许多学生已经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作出了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工作在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

职业生涯的创立阶段:年龄范围约在25岁 — 45岁之间:它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有些时候,个人在这期间(通常是希望在这一阶段的早期)能够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有助于自己在此职业中取得永久发展的各种活动之中。由经验的累积,逐渐建立起稳固与专精的地位。在这一阶段,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尝试与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所不同的各种能力和理想,但所属行业不会轻易改变,在工作上力求升迁和晋级。

职业生涯的维持阶段:年龄层在45岁 — 65岁之间,人已由成年迈入中老年阶段。在这一职业的后期阶,人们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为自己创立了一席之地,心态趋于保守,享受数十年工作成果。但少部分人要面对失败和不如意的困境。

职业生涯的衰退阶段:年龄在65岁以上,在这一阶段,许多人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前景:接受权力和责任减少的现实,学会接受一种新角色,学会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再继续下去,就是准备退休,想发展除工作之外的新角色,维持生命活力,以延缓身心上的衰退。对于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选择一份理想的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职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从总体上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就成为必须。这个职业规划实际上就是在客观分析个人的性格、资质、人生态度、个人潜能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期望,采取有效的职业发展策略,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一步步攀登事业的阶梯,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有计划、渐进式、进取向上的协调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它需要妥善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毕业前应做好自身条件的客观分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对中学、大学的学习生活做一个总体回顾,然后对自己做出自我分析与评价;二是通过自己的师长、朋友给自己提一些合理建议;三是进行一些人才量表的心理测试。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分析与测试,使我们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气质、智商、情商、职业倾向等指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第二,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初步设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在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所学专业、最大兴趣等因素为自己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在一个人生目标的指导下,再将其细划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分期逐步实施。

  第三,进行初次择业,采取实现目标的措施。在选择工作时,要对受聘单位的工作性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做一个总体上的领会,尽量选择那些能发挥个人能量、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工作。大学生朋友一定要明确大学毕业并不是学习的终结,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很难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的。平时要做一个工作上的有心人,随时留心,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总结,埋下一些“伏笔”。

  第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调整和回馈,并最终选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应该明白,职业生涯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对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路线、实施计划与措施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

#p#副标题#e#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都能得到最大体现。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在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有55%左右的人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就业错位”引发多米诺效应。前面已经说过,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可时至今日,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研?为什么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为什么要考托福?为什么要出国?┅”对选择自己更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大学生来说,依旧意识模糊。这种原本只属于个人困惑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成为一种集体困惑,甚至危机。由于缺少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方向上被迫掉进一个无助的漩涡。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可以说:虽然职业规划的意识模糊,可是对于每个上了大学,在某个专业学科里学习的学生;或考取了研究生,正在从事某个专业研修学习的学生来说,实际上已经跨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你已经在你自己选定的“初步职业定向”中上路了。然而这个上路并没有像我们前面所说得那样,做好职业规划要求的各方面工作,所以,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他们走错了路。

也正是因为这个错误,已经使一些人为此付出不小的、甚至是惨痛的代价。有的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就发现自己无法再在已选学的专业上学下去(更别说要从事这个专业上的职业了),而决定调换专业甚至转学。有些学生在修完学业之前就已惨遭淘汰:他们有的退学重考,有的厌学得病,有的辍学逃避,还有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更多的学生,却是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时刻起,就想办法摆脱了他原来所学的专业,重新寻找职业方向。他们自责和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选择现在从事的这个职业来学习”。如果说,大学生们的这种状态完全是没有认真地作职业规划,忘了自己的根本,只是为了那个模糊的成才前途去“挤名校”、“追高薪”、“挣热门”、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从父命”,当梦想在现实中破灭时遭到重创;那么研究生们就更是糊里糊涂的在职业生涯的大门外无方向的徘徊。因为不少的人考研究生,并不是真正的为了事业、为了“做学问、搞研究”,而仅仅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延缓一下”就业的时间,以功利的出发点去寻找生存之路才读研究生的。共青团东华大学委员会对上海地区7所高校的大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却有将近4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成才目标很明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知中的成才途径较为狭窄,多局限于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途径,竟有将近70%的人打算用考研来实现自己对成才的渴望。可想而知,这种并非为了研究、为了给国家培养高级研究人才,而只是为了“延缓就业”而寻找的职业生涯出路,虽然是迈出了职业生涯的一步,却因为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定了他们在职业生涯起点上的失败。

这样看起来,早在高中毕业考大学选专业时,我们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因为选择大学的专业,就是在选择未来的职业。虽然一个人最初选择的专业并不代表他未来就一定从事这个职业,但在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的有针对的选择,会为人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因为正确的职业规划,是在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如果这一步欠缺,早晚还是要“补课”的,无论是大学毕业前还是研究生毕业前,你都必须要解决它。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在学习期间尽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选择好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想干什么;然后要正确地做出自我评价,明确自己能干什么;最后还要评估出职业生涯的机会,明确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能让你干什么。先说这第一件工作——选择志向,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个选择中你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在那里,什么是你觉得最想干的事;还要明确,自己的生涯动机(价值取向)是什么,什么是你觉得最值得干的事。兴趣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工作等活动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人最初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追求兴趣是人生的内在冲动之一,满足这些要求是生命本身的意义。生涯动机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潜在动力,代表着人的价值观和从事职业的原动力,是干好事情的出发点。从事一项感兴趣和觉得有价值的工作本身就能给人以满足感,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

#p#副标题#e#

(27个学科兴趣:(1)社会服务,(2)语文,(3)外语,(4)美术,(5)新闻,(6)历史,(7)法律,(8)医学,(9)教育,(10)化学,(11)生物学,(12)技术,(13)物理,(14)林业,(15)地理,(16)数学,(17)建筑,(18)轻工,(19)电子技术,(20)工程,(21)地质,(22)交通运输,(23)农业,(24)政治,(25)经济,(26)体育,(27)音乐。)(7大生涯动机:文学动机、艺术动机、社会动机、管理动机、研究动机、操作动机、常规动机。)

再说第二个工作就是评价自己,也就是要明白自己能干什么。仅凭兴趣选择工作是不全面的,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代表你有能力去做,宇航员杨利伟,导演张艺谋,央视名主持白岩松、水均益,球星姚明等人所从事的职业可以说是众多年轻人的兴趣和梦想,但从事这些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决定了不是只有兴趣就能干好的。因此,要清楚自己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适合干什么是选择专业的一个必备条件。能力优势是指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逐渐获得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能力优势和个性特征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征及其反映出的心理特点对其处世方法和行为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等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选择职业必须要在“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考虑到能力优势和个性特征。因为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能力和人的性格特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的人适合从事的职业是有所区别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个性特征,有自己的长项、弱项,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这些特点的前提下,才能恰当地选择好适合的职业方向。

(9大能力:基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形态知觉能力、自省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16个性格特征: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感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制性、紧张性。)

还要说说这第三个工作是评估职业生涯机会,就是要知道社会“能让”自己干什么。也就是说要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包括:组织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要解决社会的需求是什么?在有了定向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做了自我评价明确了自己能干什么的同时,还应兼顾考虑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也就是了解社会“允许”我干什么,“能让”我干什么,这也是职业选择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所选择的工作岗位自己既感兴趣又符合能力性格的要求,但社会没有需求或需求极少,就业机会渺茫,这样的职业规划其起步就是失败的。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及各种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衡量社会需求以及发展前景不是简单的事情,因而在选择工作岗位方向时,应综合权衡、统筹考虑,正确分析处理职业选择问题。力争做到在择己所爱、择己所长的同时择社会所需,理智地在职业生涯上迈好向前的一步。

法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之三

非智力因素决定事业的成败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是其中之一。可是不少研究生,包括我们在座的不少人,认为没有必要过早地去选择,与其去挤当前就业难的浪头,不如延缓一些时间,多学一些知识,增加一些就业的砝码,说不定会等到更好的就业成功机会。

这样就等于给自己做了一个有相当风险的选择。他们有两个考虑:一个是做了一个没底的预测,认为现在就业难,读了研究生,过了这两三年

可能就会好一些;另一个似乎是有底的期望,认为多读了一些书,增加了自身的实力,就业的机会就会多许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之所以说预测是没底的,是因为你不可能预测未来,这是一个有极大风险的“赌注”,因为这个“世界测不准”;之所以说你的期望似乎有底其实也是没底的,是因为你只是延缓了一点就业时间、增加了一点专业知识,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却没能掌握事业成功的真正因素,所以也就不可能在增加的学习时间中真正增加事业成功的筹码,即学会更多的就业能力或生存能力。就是说在就业的机会面前你并没有增加更多的本钱。因为你不懂的世界测不准的道理,你不明白怎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我来谈一谈什么是世界测不准,职业生涯怎样才能成功:与现在处在“信息”极强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文明时代)相比,过去的时代(也就是我们念书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强的时代(那是一个工业文明时代)。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使用“牛顿思维方式”看问题,而在信息时代使用“量子思维方式”看问题。牛顿思维方式是一种“世界测得准”思维,量子思维方式则认为“世界测不准”

#p#副标题#e#

20世纪20年代世界科学家通过对“测不准原理”等的研究,创建了与牛顿经典物理学相对立的量子物理学,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国际上一些先行研究者,把量子物理学成果引入社会科学与人类研究。认为:在工业化的文明过程中,每一个人不知不觉受到牛顿物理思维的影响,这就是“牛顿思维方式”。在牛顿思维方式中,人们确信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测的,给定一个初始条件,我们可以依据某种规律,计算出一个物体在任何一个时刻的状态,乃至世界某一刻的状态。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达到了工业化文明的最高峰,也使人类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思维习惯,面对新的事物不能及时改变思维方式。这种习惯就使得人们在信息时代遇到了问题。

在信息文明时代,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人、人的思维,其客观化表现形式是“信息”或“知识”。这完全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物质性极弱,最大特征是波动、跳跃、速度变化快。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宏观物质很强的低速运动体系用牛顿物理学,而对于微观的、物质性很弱的、具有波动性和快速变化特征的体系时,就要用量子物理学。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就要用量子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量子思维方式认为:在以人为主体的信息社会,事物的变化带有波动和跳跃的性质,是不连续的、非渐进的;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异常复杂的;事物发展的前景是不可精确预测的。也就是说是测不准的。

在21世纪信息文明时代,人类思维方式要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要从牛顿的思维方式转为量子的思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在传统的经典物理体系下,人主要是被动的,有着根本上的宿命性,只能听命于、适应于自然界的规律;不能超越自然已经存在的规律去想事情。在信息化时代,按照测不准原理,你的测量、你的操作、你的生命活动本身,就在改变着结果。人在起主导作用,起决定作用。所以,在一个物质性极弱的时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被动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不可能测准未来,只能消极地、被动地等待职业机会;如果我们是从主动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可以做好职业规划的准备,做好职业生涯设计,积极的实践规划,主动地去寻找机会,因为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在机会面前,事先的准备非常必要。而没有准备,可能连机会都“碰”不到,严格的说,不是“碰”不到而是“找”不到。然而,这个准备绝不是多读点书、多增加点知识、多做点学问,或者多等些时间就能行的,因为这些都只会让我们消极地等待,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让我们“事先学到的东西”已经无法应付现今这个世界了。

这也同样是因为世界测不准,是发生在学习上的世界测不准:因为,在典型的工业化社会,每个个体是被“提前培养”的,它通过接受统一的学校教育,接受班级授课、集中教学、规范培养的方式,来适应社会需要;它所获得的间接的知识技能和具体规则,是“备用”的东西,一般可以满足他未来的生活需要,并且在某些方面肯定有所“盈余”。上完大学,对于典型的工业经济来说,基本够用(是牛顿思维解决的可测未来问题)。而在信息化社会:科学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爆炸”给社会带来滔滔不绝、日新月异的信息源。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储存、转换和传播面目一新(这是量子思维的测不准问题)。这就意味着:①再也无法再现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可供一辈子享用的“略有盈余”的知识技能的惬意历史。②再也无法指望有某一些人,扮演无所不知的老师的角色,能把所有的社会生存的本事都教给我们。③同样也无法指望存在某种书(课本、教材),能提供我们成长和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也就是说,如果仅仅增加了在学校里的时间,而仍然重复传统的学习,已经不可能应付当今瞬息变幻的世界了。现今这个世界,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日益关注和开发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人们不得不去“学会生存”。

而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认知:学习是为了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现今分类储存的知识。作为手段,使每个人学会了解周围世界,能有尊严的生活、发展能力、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展。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做事:如何实践所学的知识,不能预见未来时,如何使所学与未来相适应?当今,由于知识与信息对生产系统起着支配作用,专业资格概念已变得过时,个人能力概念被置于首要地位。资格与实际技能不可分,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能力则和技术职业培训获得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生存技能素质更显突出:越来越被企业领导看中的,是一种具有很强个人色彩的素质,和知识、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能力,即生存技能:如交往能力,共事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需要一种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直觉、觉察力、判断力、使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基于行为表现,不一定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

#p#副标题#e#

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共同生活:人越来越过高的估计自己及其所属群体的长处,而对其他人怀有偏见。普遍的竞争气氛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导致经济战争贫富紧张、激化敌对。然而人类是多样性的,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必须学会发现他人,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世界,通过共同努力去实现共同目标。像这样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合起来也就是学会生存:世界因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而非人化。所以当今的教育和学习更要保证人人享有充分发挥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在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社会里,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接触知识面比较广范的同学会发现,我们谈的这些更多的是一个“情商”培养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事业成功根本因素的培养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新知识的普及,我们都说现代生活迎来了第三次浪潮。如果说第一次浪潮,个人的成功更多地凭借勇气和眼光,第二次浪潮,个人成功依赖于掌握新技术和高效率的工作,那么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第三次浪潮前面,成功仅仅依靠智商(IQ)已经远远不够,他还取决于一个人的情商也即“情绪商数”(EQ)。

在很长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决定人生命运的主要因素是智商。从这个传统观点出发,甚至把成功和智力因素的关系神圣化了,使得整个教育都是针对智力的教育,而我们的学习(为应付将来的生存做准备的学习)也完全针对智力的提高。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许多智商很高的人生活得并不“成功”,也不一定拥有好的命运,而无数成功者的案例确让人们看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的特征:清醒的自我认识、稳定的情绪和不屈不挠的勇气等,这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情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商水平的高低;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依赖其性格、情绪、意志、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情绪智力因素”,也就是情商。智商和情商的概念不同,心理学家把智商看作是智慧的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看作是动力系统,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将是唤醒这些潜在能量的号角。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份就是属於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另外95% 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於潜意识的力量。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己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所证实,也为人们的切身体验所证明,更重要的是人的潜意识可以激发和培养,进而发挥人的潜能。潜意识如同一部万能的机器,任何愿望都可以办得到,但须要有人来驾驶它,而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只要有心控制,只要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就可以取得成功。而妨碍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不是“智力水平”,而恰恰是“情绪因素”。懒惰、缺乏自信和得过且过使得人们心中巨大的能力沉睡着,而情商的发现和激励就成为我们 “唤醒”心中巨人的法宝。

这样我们就需要改变对教育以及对学习的看法,在我们的学习期间再也不该是期待为将来准备足够用的知识(也可能还是一些没有上升为知识的资料),而是为将来准备生存的本领。所以我们的职业生涯准备,就必须改变人们对学习作用的看法,确定新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能,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一种手段,而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学习: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在世界测不准中学习不是被动的、静止的、滞后的、消费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超前的、投资的过程。“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资源。获得个人发展的自由。学习的能力就是将来生存的能力,学习是回报无限的投资。

#p#副标题#e#

讲到这儿,有人会说,这太虚了,解决不了我们的实际问题。其实,现在已经接近我们最实际的问题了。比如说,你感到研究生找工作难,觉得自己已经从大学毕业的时间上延长了这么多年,仍然找不到工作。比如说,你是从法学背景考上知识产权研究生的,在众多需求技术科学背景的知识产权职业岗位上难以“专业对口”。怎么解决呢?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因为世界测不准,那么就放弃你原来用幻想推测出来的目标,不要以你的预测去衡量工作机会;因为学会生存是职业生涯的最重要准备,那么就改变你的努力方向,不要再单单为了就业只在智力因素上下大功夫,转而在情绪因素亦即情商上努把力,愉快地在学习中积累生存本领和工作能力,从中寻找乐趣,做好寻求职业机会的准备。当然还要明白,由于世界测不准,已经没有什么专业对口不对口的工作了。对于应聘的人,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现时中的工作岗位不可能和你的“幻想”对口;招聘的单位也不可能找到从专业名称和实质上都真正对口的“意中人才”。正如某报社人力资源部主任所说:“现在没有专业对口不对口的工作,主要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我们每年收到的毕业生求职简历多得不计其数,但我们并不是只招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只要是投来简历的,我们一般都会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从这位主任的话中,我们会发现两个有效的信息,那就是毕业生找工作不要过多顾及你的现实专业,而用人单位也已经开始“不拘专业降人才”了。

所谓不要过多顾及现实专业,也并不是不要专业对口,只不过这是一个广义的专业对口,并不是说工作和所学能够完全吻合,事实上,两者完全吻合的现象也是不存在的。这个专业对口,应该是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有一定关联,又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实后续的学习远比专业完全对口重要得多,毕业生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就。这是不是说我们选择的专业就没什么用了,或说就不那么重要了?回答是否定的。其实,这关系到对学习的认识。所谓选择专业,实际上是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这个符合自己愿望所选择的专业中学习,你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积极性,主动地在学习中去获得生存的本领,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就业而硬往自己脑子里堆砌那些实际上对你即将就业的岗位用处十分有限的知识。

法学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之四

培养情商增加就业力

这需要我们对学习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如果我们能仔细的审查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你会发现大多数的人只不过只重视了“学习”这个词的前一半,就是只重视了这个“学”字,而忘却了这个词还有另一半,就是这个“习”字。其实古时候学和习也是分开的,自从孔夫子出了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此学和习就固定连成了一个词。孔夫子不愧是个圣贤,说出了一个大真理。可惜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也还没有学习好他的“学习”含义。我们一般还是停留在古人晏子的理解上:“学而时诵习之”,这是一个大错。“学”就是效仿,即从别人或书本、环境、媒体等处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等。而“习”却非诵读,古时的“习”字为(繁体写的)“習”,              

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子(白色的羽毛),有一个词叫“微风习习”,就是刚出生的小鸟在学习飞翔时,扑棱扑棱的,嫩嫩的、毛茸茸的翅膀扇起的一阵阵小风。所它的原义是小鸟频频起飞、练习飞翔,(古文有这样的解释:“鹰乃学习”、“习乃数飞也”小鹰小鸟练习飞翔的意思)这里指从自身实践经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我们知道,幼儿在挨烫后才知道热火炉不能摸,这是他习得的知识,而如果他从大人口中得知热火炉不能摸,这是学得的知识。这个学得的知识加上习得的知识,才是是孔子所认为的学习的完整含义。

飞翔是小鸟的生命本能活动,小鸟练习飞翔,不是要当什么飞行家,也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这里没有什么目的。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目的的话,那就是要长大,从小鸟长成大鸟,完成他的生命历程。长大到死,学习到死,这样物种预设的大目的就实现了。而对于个体,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练习飞翔,鸟就不是鸟了。类比人的学习,不练习做人的生存本领,人也就不是人了。就这么简单。所以学习的本意乃是个体(动物也好,人也好)基于物种的生命本能,所展开的成长探索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很赞成学习的一个现代定义。在现代,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你如果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你就不会产生学习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虽然到学校注了册,并不意味着进入了真正的学习。

#p#副标题#e#

那末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呢?一般认为,学习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就是从翻开的书里吸纳那些文字,或者是没完没了地做作业、写笔记、背资料。实际上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学习的认知,因为它容易把学习等同于一种单向的传输过程。其实,从学习所包含的内涵来看,“学习”应该由四个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①需要获取的知识,也就是学习的内容;②怎样去获取知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③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的能力;④获取知识的成果,也就是学习的结果。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学习的内容、过程、能力和成果这四个要素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假如我们只强调学了什么知识,会做多少道题,记了多少笔记,背出了多少资料,也就是只关注了第一个要素——学习的内容,而不去关注其他要素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即:应该怎样去获取这些知识,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从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经验和能力等这些要素。那么我们将会很容易地对学习者们产生误解,乃至不公平地对待他们。就像传统的考试,仅仅考察了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背诵,却缺乏对其他要素的评价,这是不全面的。而职业生涯所需要的恰恰是经过完全意义上的学习,从而能使学习者做好生存能力上的准备(而非仅仅是智力上的准备)。

在我们回到重新认识学习这个起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职业生涯的准备,也正是从“完全”的学习得到的。过去,也包括我们考上研究生后的这段学习生活,把学习看成以读书为主、以认知为主、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这当然可以保证人类文明高效率的继承和发展。然而,这种工业化式的抽象干瘪的学习,却是以牺牲个体的直接生长体验为代价的。学习变成了单纯的读书识字活动,变成了背诵、记忆之上的作业,以及无穷无尽的功课。这似乎满足了老师和学校的期望,自己也能得到高分数和高评价。于是知识的内容充满头脑已经“学富五车”,智商水平一再提高已经“才高八斗”,可是我们的翅膀却越来越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学习几乎变成了唯一的“学”的过程,“习”的因素不见了。人们在获得“浓缩果汁”式的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生命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忽略了对成长过程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失缺了生存的能力。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告诫我们“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和“习”,也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注意学会为人处事。不光是“学”,而且要“会”。所谓会,也就是不仅要“学得”,要了解和研究,而且还要“习得”,要通过学习而获取,而实际得到,这样才“不亦说(悦)乎”,而这个“悦”不是嘻嘻哈哈,一笑了之,而是生命的大喜悦,大动力。要知道知识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人人面临着同样的机会与条件来获取信息与知识,因此知识本身与获取知识的能力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强调“习得”也就是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认知的能力,从而能自由地运用这种能力来进行认知。

当然运用也自然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如果知识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再多的知识也就没有了实际价值,更无助于改变人的命运。所以,强调“习得”,也就是要重在学习时的实践,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热情、与创造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说在学习中要着重提高情商,要重在积累生存能力,只有加强习得的实践,才能找到成事的机会。这也就是职业生涯准备的真正内容。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调查中的得到印证:就在去年10月,上海有一个对200多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调查。调查显示:52%的被调查者将适合的工作与兴趣划上等号,认为满足了兴趣就等于找到了适合的工作。但据调查,这些所谓的兴趣,绝大部分属于一时的好奇和冲动。调查在问及“什么是适合的工作”时,除了将“适合”=“兴趣”外,有32%的人认为“适合”=“面试技巧”,有16%的人认为“适合”=“应届生专用岗位”。强调兴趣的应届毕业生认为,有兴趣就会有动力投入到工作中。但据调查,这些应届毕业生兴趣的变数大、冲动性强、变化快,稍遇挫折就很快改变兴趣。实际上像这样凭借一时冲动和兴趣找工作,不但难以找到工作,就算找到,也难以长久。所以,重要的还是应该从提高情商、培养能力、增强认知出发,逐步增加知识、技能、社会阅历、综合能力等的积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工作兴趣,发展自己的事业。

#p#副标题#e#

还是在这个十月的月底,南京19所高校就业办公室负责人坐到了一起,就2007年毕业生就业热点问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们从专业角度罗列了六个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着毕业生的成功求职:①择业观念滞后,表现在只想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不愿到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②择业定位不准,期望值偏高,表现在片面追求高薪和工作地点,只要是不符合自己原先划定的条件的单位则一概不考虑,甚至宁可暂时待业。③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④依赖心理,表现为在择业上缺乏独立的决断力,关键时刻没有主见,全靠父母或老师拿主意。⑤消极和急于求成心理,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心理上的准备,求职不成功后,心灰意冷,听天由命,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⑥过于自信,有的同学对自己找工作过于自信,缺乏忧患意识,盲目乐观,不从实际出发把握机会,结果造成找不到工作。归结这六个问题为一点,就是一个就业能力的问题。这就不难说明,为什么社会上一方面是“千金易得、人才难求”,这已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困境,但另一方面高校大量的毕业生却没有工作出路。

归结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大多数的企业希望用的是成品,就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有职场经验的人,懂得职场伦理的人,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时就会面临这样的困难,因为大学生正好缺乏企业最看重的这些。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把自己的就业力前置到上学期间,在毕业之前给予解决。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包括企业提供的信息太简单,招聘信息真实性问题,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还有应聘者简历的真实性问题等。有时候,你看一些应聘者的简历,感觉他这样的背景都可以做联合国雇员,但实际上核实其真实能力以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们看到,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能力经验,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或者专业技能上。因此,求职、就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提升为高校学生们的必修课。大学生必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社会的了解,努力学习相应的技能,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职业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我们的职业能力,在执行职业规划时也一定要同时提升我们的职业和生存能力。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怎么做了。那就是对照我前面所讲的这些,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进行一些修正,然后要认真地做一下职业规划,再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策略并做好相应的职业生涯设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有确定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的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因为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如何改变我们原来对学习的认识,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来提高学习能力,把单纯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多准备点生存资本。还要多参加点学校中的社会活动,和尽可能的做一些职业实践,积累工作的经验,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你要知道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和提高那些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你要知道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能切实的执行,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给予不断的修订。

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就是要不断的反省、修正的,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实施策略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另外在择业前还要对自己的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评估,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一但不能如愿,失望也就越大。刚毕业就被知名大公司选中,而且薪资福利不菲,当然是你的运气。如果没有碰上这种好机遇,也无需气馁。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只要这家公司、这项专业岗位适合我,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试一试,争取被录用。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可能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好处。我讲的这些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帮助,应该说我们的就业前景并不差,关键还要看我们在实践职业规划时能否具有实实在在的就业能力。我希望大家注意,在这种提高能力的实践中,重要的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培养情商,增强生存能力,为职业生涯作切实有效的准备。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祝大家都能成功!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p#副标题#e#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01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前言 策马狂奔前的驻足回望,是因为对方向的迷茫。 扬帆远航时的颠簸停顿,是因为有风浪的阻挡。  低岸后仍不见美丽的风景,是因为理想距离现实的遥远。 人总是容易重复失败,是…

    生涯规划 2007年6月20日
    1.7K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目录: 一、自我分析 二、职业分析 三、职业定位 四、计划实施 五、评估调整 我喜欢规划自己的生活。从月计划、年度计划、人生的五年…

    生涯规划 2008年6月8日
    2.0K
  • 职业规划:网络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线

    一、网络工程师的职业优势 1、最具增值潜力的职业,掌握企业核心网络架构、安全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2、新型网络人才缺口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30万,高薪…

    生涯规划 2008年5月25日
    1.7K
  • 物流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书专题

    物流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书专题 物流人才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紧缺和重要,本专题从物流管理师职业前景分析、物流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物流业从业人员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 2008年10月20日
    1.7K
  • 职业规划结束语大全

    职业规划结束语精选(一):
      以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一点时刻都不能被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只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每个人都就应有充分心理准备。

    生涯规划 2020年9月13日
    1.4K
  •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汽车销售)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汽车销售) 引言 纵观当今的社会现状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相当严峻。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涯规划 2008年6月1日
    2.3K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