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萧瑀·疾风知劲草的诗歌翻译赏析

  《赠萧瑀·疾风知劲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全文古诗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前言】

  《赠萧瑀》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注释】

  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疾风:大而急的风。

  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有胆量的人。

  智者:有见识的人。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04024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歌谣里的重叠

      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

    美文 2022年10月9日
    125
  • 上善若水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解释和意思)

    ◆ ◆ ◆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的品格应该像水一般,做事情行云流水,静…

    2022年6月24日
    195
  • 鼓励学生的话简短(激励孩子努力上进的良言妙语)

    1、我们总以为生活稀松平常,总在把挥霍当成常态。其实生命极其有限,每一个不曾努力的日子,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辜负。 2、人生像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这样可口。 3、有喜有悲…

    美文 2022年7月9日
    447
  • 瞬间崩溃的说说 眼泪瞬间掉下的伤感句子

    1.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2.当我流着泪和你说再见,你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别,不敢看你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3.希望你一生没有软肋,不像我,别人…

    美文 2022年11月6日
    58
  • 今夜春雨轻落,让我飘落一地的忧伤爱情诗歌

      今夜天空下着绵绵细雨   听着噼里啪啦的落雨声   此刻让我更加的想念你   今夜我的思念多么陡峭   就像这深夜来袭的雨   缠绵而悱恻   今夜天空下着绵绵细雨   细细的…

    美文 2022年12月16日
    35
  • 年初三祝福语(年初三祝福语早安图片)

     1、初一拜年忙,初二财神忙,初三终于歇一歇,祝福却不曾停歇,问候依然送到。祝愿你在新年里财源滚滚,好运连连,快乐依然,幸福绵绵!   2、大年初三到,祝福问候送不停,愿您天天好心…

    2022年5月15日
    59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