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分12个章节,请大学新生、在校大学生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朋友认真阅读,一定会从中得到参考和指导。生涯设计公益网推荐阅读。

一 成功的职业生涯,从制定合适的目标开始

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

研究一些成功者的成功轨迹,就会发现他们走向成功之前大都有着自己的明确目标。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能发展就愈快。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希尔认为,所有成功,都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当对目标的追求变成一种执著时,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行动都会带领你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古今中外凡在智能上有所发展、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有着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原本是一名并不成功的作家,出版数部作品却无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迪斯累里涉足政坛,决心成为英国首相。他克服重重阻力,先后当选议员、下议院主席、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直至1868年实现既定目标成为英国首相。对于自己的成功,在一次简短的演说中迪斯累里一言以蔽之:“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目标。”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赢得成功、有所作为的基本前提,因为坚定目标的意义,不仅在于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时能百折不挠,抓住成功的契机,让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更重要的还在于身处逆境能产生巨大的奋进激情,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掘与释放。

案例一: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这样的:

★  27%的人,没有目标;

★  60%的人,目标模糊;

★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的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  60%的人,他们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  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案例二: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可是在肯·莱文 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肯﹒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要转到这个地方来。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做了一次实验,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如何?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只拄一根木棍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数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北斗星。

#p#副标题#e#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没有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这个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小伙子,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北面那颗最亮的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跟着肯﹒莱文,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现在比塞尔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阿古特尔作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成功,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案例三:如果没有目标,人生将会怎样?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岩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棵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注视着她。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15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从她出发算起15个钟头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们上了船。又过了几个钟头,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加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南,也许我能坚持下来。”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后来她说,真正令他半途而费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好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2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钟头。查德威克虽然是个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因此,当我们规划自己的成功时,千万别低估了制定可测目标的重要性,有无目标是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分水岭

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来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假设以相同的速度行进,如果一个人看到明确的目标,他就会和第二个故事中的肯·文莱一样,努力以直线前进,而很快的到达他的目的地;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目标,他就会像在浩瀚沙漠中完全凭着感觉在摸索的比塞尔人一样,漫无目的,曲折前行,而且最终可能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或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后,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一个人无论他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目标,象分水岭一样,轻而易举地把资质相似的人们分成为少数的精英和多数的平庸之辈。前者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后者随波逐流,枉度一生。当一个人下定决心之后,往往没什么能阻止他达到目标。一旦有了成功的渴求,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为之拼搏。西方有句谚语:你想要的尽管拿去,只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行。有位哲人说:“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强烈的动机可以驱使人超越诸多困境,无需扬鞭自奋蹄。如果你至今仍不清楚自己希望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那么请把你的目标写下来,矢志不渝地向着心中的目标拼搏进取,如此,你就会敏锐地捕捉到成功的契机,顺利抵达理想的境地。

#p#副标题#e#

当然你会说,尽管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可是现实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的确,“想干什么”与“能干什么”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能力、天赋和悟性都有所不同,我们确立了一个目标,也未必一定就能够百分百达到,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目标,我们更加不容易获得成功。因为国外有句谚语说的好:如果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你要到哪里,往往你哪里

也到不了。中国也有句古语: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所以,不管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否一定能够达到,目标对我们的成功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当然,除了我们自身的条件外,影响成功还有许多内部外界的因素,所以我们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也非常重要的。当长期从事一件事情,却看不到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希望,那也许就该是我们反思的时刻。结合我们的兴趣、爱好、天赋、特长、能力、条件,看看我们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不要紧,那就慎重地寻找另外一条。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没有目标,因为尽管我们最初确立的目标有误,在重新调整之后,我们仍有成功的希望,只不过是迟了一点。但是,如果你我根本就一直没有目标,那么我们未来成功的希望,就只能用“渺茫”二字来形容了。

二 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获得职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一个职业目标与生活目标相一致的人是幸福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案例:

在沈阳市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毕业于某名牌高校的小何向浙江一家汽车公司申请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岗位。他学的是机械专业,在大学期间各门功课都优秀,毕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从事过医药、空调、摩托车等产品的销售、品质主管,换了六七个工作,但是没有机械方面的工作经历。招聘者看了他的情况后认为,如果他毕业后稳定从事过机械方面工作,则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选,但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公司却无法录用他。

小何的例子表明了很多大学生盲目就业,给自己所带来的危害。由于没有长远打算,很多大学生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情况之下,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不得不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持久性改变是人生力量的积累,这需要一种”长期的时间观念”。以销售为例,你销售生涯的涵义是,一般情况下,你必须愿意投人三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蜕变成一个真正的销售精英。这种长期的承诺将完全改变你对训练、日常工作、客户、自己、社区,以及其他工作的态度。日本寿险的推销之神原一平,刚开始做业务的时候,前七个月也没有推销出一张保单,而不得不每天饿肚子,晚上在公园里面睡长椅。

优秀的人对于他们自己以及生活,一般都会有长远规划。对职业生涯的长期眼光,是我们未来的事业能够登峰造极的重要条件。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必须先辛勤工作好几年,才能达到你赚钱能力的极限,并让你享受渴望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先付出代价,持续不断努力好几年以后,才能达成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不管想在哪一行出人头地,你起码要投入五年的时间来做准备。不管做的是哪一行,你若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三五年的心理准备。你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足够的专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走向成功。否则,如果我们经常的更换城市,更换我们从事的行业和从事的具体工作,那么随着我们变换工作,我们平时积累的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和圈内的人际关系,到时可能都将用不上,最终可能会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位小何一样,毕业许多年了,还没有真正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也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独特竞争优势,而陷入一种在现有工作上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的尴尬。

#p#副标题#e#

三 人生,应该这样规划

我们往往只听到有人在说光阴似箭,后悔自己虚度的年华,然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你可曾好好的规划过自己的人生?如果没有,请从此刻开始:

20岁以前:

大部分的人是相同的,升学读书升学读书...,建立基础。在父母亲友,社会价值观影响及误打误撞的情况下完成基本教育。选择读书,应该一鼓作气,在您尚未进入产业时,能读多高就多高,毕竟何时进入产业,您都是社会新鲜人。但是一旦您已经有工作经验而又有心进修,当然管道很多,相对的挣扎也多。因为您不知现在的年纪、条件、资历……再去做进修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如果,您认定一辈子要当上班族,学历对您而言相信是很重要的,否则,时间宝贵,不容许您再走错路

20 – 25岁:

您要懂得掌握与规划自己的未来,决定了就是一条无悔的不归路。刚得到法律付予您的种种权力,相对的您要尽您的义务及学习面对责任的承担。这时候的您,是喜悦、矛盾与痛苦交战,喜悦来自于开始被赋予一些自主权,矛盾来自于与父母割不断的脐带关系,痛苦的是开始要尝试错误。您要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如升学、就业、感情……拿回自己对人生的主控权,而非一直受人左右影响的去摇摆自己的未来。

25 – 30岁:

学会人际关系,多认识积极的朋友,十年后这些朋友都将是产业的中坚。您像一块海绵,努力吸收也甘心被压榨,为的只是自我的成长。这时候的您,应是工作取向,薪水待遇。升迁调职您应该是斤斤计较。因为唯有努力付出,相对的您才敢积极争取,社会新鲜人的动力应该让您冲出自己的一片天,也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不懂挫折。因为资源不多,所以一切尽人事,听天命。现在的您:领取别人的薪水,学习别人的经验,付出自己的青春,建构自己的未来。

30 – 35岁:

学会累积经验,接触机会,良师益友的提携更是提升您成长的大利器。您要学习判断机会、掌握机会,不能再有尝试错误的心态。这时候的您,应是事业取向和家庭取向,工作应该从体力转换为脑力。您应该看到的是远景,而非现况,面对的是宽广人生,而非局限于自我。结婚是许多人面临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抉择,面对婚姻,很多人以为结婚就是一个责任的结束,殊不知正是学习的开始。就像一些刚上市上柜公司,以为目标达成了,忘了自己的企业责任,忽略本业。反而是一个恶梦的开始。人的本业不就是经营自己的家庭,赚钱的目的不就希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但这可不能成为忽略家人的借口,一个经营不好家庭的人,纵使赚到全世界,他得到的只是表面的掌声,在他人生的这个圆,永远有一个缺口。家应该是您最大的精神支柱。动力来源和坚强后盾!

35 – 40岁:

时间管理,转化心境。转化用头脑去工作,不要用身体去工作.您要享受给人希望,功德无量的格局。这时候的您,应是企业取向,工作只是一种休闲,更可转化为对他人的责任。如果您专注于研究,您应该不只穷毕生之力。24小时不眠不休的去做苦力您应该有成立研究机构,带领一群人做更多研发的雄心壮志;如果您是企业主管,您应该不只停留在汲汲营营,斤斤计较,您应该有能力担负主导周遭的员工、家人,带领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格局的大小,会影响您成就的多少,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而非被影响的人。

四 职业是规划出来的吗?

现在搞职业规划的人越来越多了,职业测试的软件也越来越多了,中国好象进入了职业规划的时代了,职业规划似乎要起火来了。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或者对自身的个性、特质、能力、专长缺乏清晰了解,借此有经验的职业人士来清晰或者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是有些价值和意义的。还有一些人,在职场江湖上有些时间了,也许是个主管,也许是个经理,处于不高不低的状态,上升暂时没有空间和机会,又不安于现状,或是对现状有些不满,面临职业继续提升的困惑。这个时候资深的职业顾问可以给到一些建设性的启发和意见。再有一些人,在职场上奋斗了一些时间后,发现自己不太适合这个职业,想转行或转型,何去何从,难以决策,听听职业顾问的意见,也许对自己的重新选择有参考价值。

#p#副标题#e#

职业规划,也可以理解是对自己人生的事业策划,是一个选择和实践的过程。职业规划的主角是当事人,职业顾问只是一个参谋者。这是很重要的观念,我们是自己的职业总设计师,我们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为之奋斗。职业顾问不是算命先生,没有那么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即使再困惑再迷茫,也不能将这些迷茫和困惑依赖于职业顾问来解决。

职业发展的好坏与职业规划没有必然的关系。不信,你去企业问问那些江湖人,特别是已经混上主管经理的高级江湖人,他们有几个规划过职业?大部分人的职业选择,都不是精心规划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在实践中积累、在总结中提炼、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最终清晰和确认。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着种种快速的改变,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职位的需求,企业自己都没办法规划,一切因为变化快,规划没有变化快,这是现状。适合做什么职业是一回事,有机会做适合的职业又是一回事。适合与不适合,又是处于变化当中,它是动态的。今天不适合做这份职业,并不意味明天也不适合。因为,我们的能力在变化,适合与否,是基于我们的能力和经历的积累。

当我们的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当我们的优势还不明显的时候,当我们的经历与经验还欠缺的时候,坦白说,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我们是被动的,企业在选择我们。选择是一种能力,选择越多,代表我们的能力越多。没有选择能力的时候,又能规划什么呢?我想,这个时候,有一份工作机会就不错了。生存第一,解决了生存,才能谈发展;解决了生存,才有信心规划明天。

职业规划本身没有错,我们可以尝试着职业规划。但不要以为,好职业是规划出来的。职业规划与灵活变通要相互结合,要服从于市场的实际需求。要在职场上出人头地,规划只是一个奋斗的方向,关键点在于自身的条件和对机会的把握,特别是行动和付出,因为一切好的结果都是通过实践做出来的。

对于大学生来讲,有了职业规划,未必就会实现心中理想;没有职业规划,未必就没有将来。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充满理想和朝气的年轻人,只要他为着自己的志向不断作准备,他一定会赢得未来。进入了职场后,随着不断地实践和发现自己,职业的方向会更加成熟,也许,这个时候作出的职业规划,会更加看到见摸得着。

 五 毕业生确定职业定位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经过多年学习,广大应届毕业生终于要走向工作岗位了。而许多学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上大一的时候,没有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或经过几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发现自己当初选择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现在马上面临毕业找工作,自己不知道是该优先考虑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重新选择一次,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还有许多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找工作时只考虑工作与专业对不对口,至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要从事的工作是否到底适合自己,从来就不曾考虑;或者是不分企业不分行业不分工作,盲目发送求职简历;或者是在求职简历的求职意向一栏,写着技术、销售、部门经理等许多只为,而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也有的同学在就业压力下,只要碰到一个单位想录用自己,则不管该行业和该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赶紧签了就业协议书,而且可能一下就签了三五年。

当然,许多时候,迫于就业压力,以上的种种做法也可以理解。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以上种种做法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很全面并且站在一个长远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就业问题。如果我们在找工作之前没有经过详细分析就盲目地进行了选择,那么三五年之后,我们很可能发现我们仍然面临着选择的困境:那就是继续做现在的工作,自己觉得该工作不太适合自己,甚至感觉工作的每一天都很沉闷或痛苦,工作了几年也没做出太大的成绩;如果辞职重新选择别的行业或职业,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放弃现在积累的一些专业知识、行业背景和人际关系,不得不付出极高的“机会成本”。

#p#副标题#e#

而实际上,我们在择业时比较科学理性的做法是:在开始找工作以前,应该首先对外界和自身的情况都进行一下全面了解和详细分析,进而初步确定自己的一个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寻找。

从外界的角度讲,主要是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

而从自身的角度讲,了解和分析的主要因素应该包括:

1 、我喜欢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

2 、我适合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

3 、我擅长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

4 、我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

最后经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来初步确定我们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在就业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的去寻找。当然,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和权衡”的基础,是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能力倾向等都比较熟悉和了解。如果连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真正喜欢或适合做的工作,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职业测评”这个工具手段,来进一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职业特征和发展潜能,。

同时,以上要素只是我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该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每个人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考虑。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在就业时有意识地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一定不能去做了,“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后图发展”的就业思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都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只是我们在择业过程中,如果在保证就业的大前提下,能够更加的科学理性一些,无疑会更加有利于我们未来的成功。

六 职业规划应贯穿大学4年

“很多大学生到了快毕业时,才开始想到找老师商量就业大事。如果从大一时就定下未来目标,提前做一些职业规划,就不至于到大四时如此茫然了。”高校就业中心的老师经常发出上述感叹。

    最近一项面向沪上7所高校2000多名大学生的调研也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还不到10%。专家指出,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日前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7所大学发放了调查问卷,在被访的2321位大学生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35%,对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20.4%,对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都非常了解的占16.3%,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总数的11.7%,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占总数的10.3%。

一系列数据表明,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基本性格特长都不能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专家指出,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没有考虑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于是毕业的时候就被动地被推入就业大潮。

就业指导难以有的放矢。在2321位被访的学生中,只有176位称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不到总数的10%,有34%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从没有听说过。当被问及:“你在学校接触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哪些内容?”时,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状况,其它内容依次是,培养自身对专业的兴趣占32.7%,促进自我认知的培训占27.0%,建立用人单位资源库、为学生见习和就业提供服务的占21.6%、进行职业心理的教育和能力训练的占17.7%,对选择职业有特定辅导的占14.3%,进行过特定择业技能培训的占11.7%。“职业规划课上,老师用很多时间讲解职业规划的概念、背景,而我所在的电子信息专业的行业前景、就业方向,她却不讲。”一所工科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目前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并不充足,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多来自学校内部,对于企业和就业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指导上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p#副标题#e#

鼓励学生锻炼各种能力。调研同时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日益重视,有67.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只有4.2%的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被访的学生同时希望,能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据悉,从今年起,沪上高校必须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老师队伍。

专家指出,除了专业学习,大学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专家认为,在面对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短期行为,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并将其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力争提升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 职业规划举例:规划路线图和分段实现大目标

综合前面几节的知识,我们已经明白了职业规划和确定职业目标对我们人生的意义,以及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应该考虑的几个因素。那么,当我们初步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之后,我们下一步就应该围绕着我们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线路图”,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

    在这里,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分段实现大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同样,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目标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所以,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阶段性的目标,这样的话,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案例:假设毕业生小张学的是市场营销,同时他比较喜欢做销售,那么他的中短期的职业生涯可以这样来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图示

职业目标: 在 2010 年的时候,成为一家中小型企业的市场部经理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职业
 所需掌握的知识
 所需掌握的技能
 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1
 2005年7月
 2008年6月
 销售代表
 销售知识产品知识
 销售技巧
 如何谈客户
 
2
 2008年7月
 2010年6月
 所在公司的销售主管
 领导下属的艺术
 如何激励下属
 团队领导能力
 
3
 2010年7月
 2012年6月
 所在公司区域销售经理
 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
 如何制定市场营销目标计划
 如何把一个地区的业务迅速做大
 

#p#副标题#e#

 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准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且都能在自己选定的发展方向上获得最大成功。

  八 职业规划须在实践中反复锤炼

实践是永恒的,如果永远只是在探讨而不去用实践检验的话,这种探讨将永远持续下去,遇不到好的机缘将永远也找不到“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发展之路,这可能就是同为“耳顺之年”境遇却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笔者曾就诊于一位中医师,其医术十分之精湛,每天出诊仅半日,病患逾百人,利润在万元以上,一年下来就是300万元的利润。六十岁的老先生,正是中医职业生涯的巅峰阶段,可谓如日中天。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步入花甲之年的人们,生活却越发艰辛,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奋斗了几十年,其社会价值却越来越小,只能依靠那份养老金,或者是出苦力赚点钱,日子过得很惨淡。

同是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为什么60年后,大家的生活状况却大相径庭呢?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之殊遇?抛开命运与机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们在自己可以左右自己的人生时,在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谋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职业生涯规划。

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医生,也不是每一个人适合做医生的人都有兴趣去做医生。当我们发现很多医生只是把“医生”当作是一个吃饭的工具,遇到疑难杂症只是向其家属摇头而不愿意去查经问典查个究竟时,我们不仅要问,你作为一名医生,过得快乐吗?很难想象,一份引不起人们兴趣的工作,人们是如何走完这四十年,近八万多个小时的。一份成功的职业生涯,将会给我们带来一生的职业快乐。

西方学者试图把这个问题搞得简单一些,把复杂的思维过程模式化、标准化,就像是计算机程度公式一样。他们告诉大家有“职业锚”,也告诉大家通过对个人某些行为特点与标准化模式相对照,从而辨别自己的性格所在,并从中得到职业方向。事实上,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做事方式,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对一两个问题的回答,就能得知其职业方向之所在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人去问,还会有不同的答案,在不同环境下回答,也会不同的答案。用这样千篇一律的标准如何来把握复杂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借鉴到也无妨,但要作为人们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方式方法,那是会贻害国人的。

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家受到翻译得并不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之影响,非常希望得到自己的职业目标之所在,但在这些理论中却找不到答案。这个被描述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是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所以,很多人陷入了彷徨与迷茫之中,这种人生目标丧失后的无助对于理性的中国人来讲,就像重病不得良医一样——极其痛苦。

曾经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学习什么专业就应该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这种错误的观点,不仅在大学生们中普遍存在,即使是招聘单位也存在。事实上,学习什么专业并不代表自己一辈子必须做这个职业。当初,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那个专业,有的只是为了一张文凭,有时是迎合了父母的好恶,有时是看其是不是社会热门专业等等,这些却不能成为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标准。很多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人们,没有从事当年自己学习的专业,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以,不仅大学生们要扭转这个观点,用人单位也应该改变一下招聘与培养人才的思路,否则害人害己。那么,什么才是我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依据呢?

兴趣,没有什么会比它更能让人保持持久的关注力的了。然而,有多少人可以告诉我,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谁敢保证关于自己兴趣的描述,不会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呢?其实,大家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兴趣何在,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我们可能明确地回答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就可以非常顺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了,然而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

#p#副标题#e#

人的兴趣从哪里来呢?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性格与某种事物的属性相近或者相似时,就会产生对这种事物的初期兴趣;在与该事物深度接触,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后,就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由此就产生了兴趣。兴趣的获取,一方面可能是机缘巧合,歪打正着,使其碰到了这种事物,然后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还有可能有意识地分析总结,理性地选定某种事物,实践后产生了兴趣。职业兴趣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类型职业的兴趣所在,其形成过程与一般兴趣大同小异。

然而,没有什么事情的界限是绝对清晰的,总是一成不变的。职业兴趣的探寻与产生,往往是“有意识”中掺杂着“无意识”,“无意识”中又存在着“有意识”。职业生涯的规划,如果是用生硬的笔触写出来的,硬生生地、纯理性地、有意识地写出来的职业规划,其结果往往是成败各半。我们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从已有的工作中经历中去总结,总结自己的个性所在,分析自己的兴趣所在,再融入到实践中去,反复印证,这就是一种“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其中,将自己的职业方向锁定在职业兴趣上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把握住两点:一是个人的职业经历;二是个人的职业兴趣。

很多年轻的朋友们,一进入社会就开始挑拣工作之优劣,挑拣薪水之多少,职位之高低,这些是人的生理需求,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清晰,这个阶段不是为了赚钱,或者挑选一份轻松的工作,而是获取职业经历,除此以外,别无它图。一般来讲,没有职业经历、职业实践就不会找自己的职业兴趣之所在的。千万不要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想去搞懂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我们在自己的职业经历过程中,要去努力探寻、尝试、总结、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之所在,总结做哪些类型的工作,突显出了自己的优势,做哪些类型的工作时,暴露了我们的劣势,并将这一结果在实践中反复印证。我们要多为自己创造一些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机会,避免去做一些自己没有专长的工作。这样一来,很容易在工作找到自己可以获取职业成就感,当这种成就感越来越强时,这类工作就是我们的职业兴趣之所在。

如果经过三、五年的努力,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兴趣之所在,届时,就完全有能力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在现实中,很多朋友却没有耐心来实现这一过程,没有耐心去探寻职业兴趣之所在,而其苦苦探求的结果,问的比做的多得多,这样就步入了恶性循环。

实践是永恒的,如果永远只是在探讨而不去用实践检验的话,这种探讨将永远持续下去,遇不到好的机缘将永远也找不到“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发展之路,这可能就是同为“耳顺之年”境遇却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九 职场生涯 35岁前的积累   

35岁,许多人经过10年以上的工作走上事业正轨,开始收获成果,在35岁时你应该完成以下的的积累:

一  学会本行业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有所发展。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可能有过彻夜不眠、刻苦攻读,这在20岁甚或30岁都没有问题,但到了35岁,就不应该再为学习基本技能而大伤脑筋了。35岁之前是一个人从事原始积累的阶段,35岁之后就应该勃发了。  

二  养成个人风格。20岁、30岁时你可以不断尝试、不断改变,但是到了35岁,你便要明确地建立个人风格。一位男士或女士在事业中途改变自己的形象,就会让人觉得很不可靠。你喜欢穿西装吗?好!就把西装当作你的商标吧!办公桌上摆些鲜花会令你工作更有效率吗?那就每天都摆些鲜花吧!  

三  在感情生活方面平和安定。在攀登事业高峰时,如果陷入感情危机,对你会产生很大的干扰。那些在35岁之前私人生活已经平和安定的人,一般都比生活动荡不安的人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因此,如果你想结束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或者你想和女友结婚,那就赶快行动吧,在35岁以后,你应该专注地看着你对事业的投资开始获利。  

#p#副标题#e#

四  明白自己的短处。承认有些事情你的确做不好,或者不愿做。如果你讨厌数字而喜欢创作,那就不要因为待遇高或顺从别人的期望而强迫自己做数字工作。在35岁之前,一定要投入你所喜爱、所擅长的那种工作。否则,真正的成功可能因为活力的消退而丧失。  

五  知道自己的长处。你应该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且清楚你所喜欢做而又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不管你目前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知道自己的长处对成功都很重要。  

六  储备辞职另谋生路的钱。在这个多变的职业世界里,你也许不会永远在一个地方工作,或者永远在一个位置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当你感到无法施展时,你很可能会想到辞职,或者开辟第二职业,如果你事先储蓄了足够的钱,你便有了一个安全的后盾。  

七  建立人际关系网。这个人际关系网包括你的朋友、亲人,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有的受过你的恩惠,有的你倾听过他们的问题,有的你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人际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一个人在事业上、生活上的成功其实如同一个政党的成功,你要有许多人散布在适当的地方,你可以依赖他们,他们也可以依赖你。  

八  学会授权他人。许多人不肯或不能这样做,因此始终被钉在从属的职位上。授权他人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事无巨细,不能将工作授权别人的人,注定会遇到极大的障碍。你最好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换言之,你懂得挑选合适的人并信任他们。  

九  学会在什么时候三缄其口。因说话不小心而自毁前程的人,比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丧失成功的人都多。要学会保持沉默而且看起来机智,别人自然以为你知道的比实际还多。别讲别人的闲话,别谈论你自己的大计,守口如瓶所赢得的声誉,远比讲人闲话所带来的东西更加珍贵。你在事业上越成功,这一点就越重要。  

十  对人要忠诚。如果你到了35岁仍未能建立起坚如磐石的忠诚信誉,这一缺点将会困扰你一生。不忠诚的恶名必然会使你在事业上到处不受欢迎。你不能靠暗箭伤人爬到事业的顶峰,而要靠在早期树立起来的真诚刚直和不可动摇的声誉。35岁以前,忠诚只是投资;35岁以后,你会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收到忠诚的回报。

十 30年职场生涯的感悟

一个人最终成功与否,在多大程度上成功,也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做正确的事情,并且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1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场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

#p#副标题#e#

  最终的决赛来了,大家都是高手,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不快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

  你工作快乐么?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

  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2 什么是好工作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的工作?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3 跳槽与积累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

#p#副标题#e#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一般来说,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比赛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4  等待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在他们一生中最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p#副标题#e#

五.入对行,跟对人

  第一份工作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的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

  国美苏宁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扛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六.选择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每一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

  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

#p#副标题#e#

我不敢说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选择,但是绝大部分事情你有选择,只是往往你不把这当作一种选择。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会有比较好的未来。

十一 专家王辉耀:开放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开放社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BP中国公司化工副总裁易珉曾和我去同一大学讲座上说:“人才的发展已经打破学什么就要从事什么职业的僵化思想,需要把所学专业与实际职业结合起来;同时行业的界限也已经打破,这恰恰也是今后职业发展对人才的挑战所在。”

人们能够自由换专业、换行业、换职业、换工作、换爱好,这正是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可以轻易改变,所以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取得成功,结果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事实上,目前中国有三到四成的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哪怕在专业能力很强的高学历人才当中也是如此。如2007年《中国青年报》跟踪中国传媒大学的“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发现在落实接收单位的被调查者中,46.3%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

许多人改行也并不是因为难找工作。因为中国的大学不像西方进了学校可以再自由改换专业,许多中学生选专业时并不清楚社会形势,或者干脆就是父母和老师代选,甚至是“专业调剂”。因此,许多人毕业后再改行就很正常。总之,为了多挣钱,为了个人兴趣,出于个人特长或者人生重新定位而换专业,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很多人还因为改变专业而获得成功:譬如做互联网的张朝阳学的是物理专业,做宽带的田溯宁在学校学的是环境管理专业。

“有份研究报告说,到2010年,美国38岁的人,平均起码会换14个工作以上。我总不能从一而终吧,我想跳出来,可以再去尝试做一些事情。”2007年,53岁的汤敏从亚洲开发银行跳槽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我这位朋友如此解释自己的决定。

汤敏不是个全职的教授,因为工作是兼职的;他也不是个专业的教育家,虽然他在教育方面为国家多次建言献策;他也不是个学术意义上的学者,虽然他在亚洲开发银行做的是政策研究工作。但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杂”,反而成就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我并不为我没有在某个领域内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专家而遗憾,在很多领域我都做一点,这样做有劣势,但也有优势。并不是只有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才叫经济学家,这个世界,需要很多不同的知识专家。”

另一方面,在这个工作变换频繁的年代,你也不可能永远属于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职位。如果你只会做一种工作,那么你总会是最怕下岗也最可能下岗的人。《北京人才市场报》曾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过调查,得出结论:“学生假如只有一门专业能力的话,就很难适应就业中改行的现状,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受限。”

此外,就算我们的天赋、兴趣、条件,决定我们可以在某个行业某个专业“从一而终”。这当然值得赞赏,但是,多元的才能和爱好对你也并没有多少坏处,所谓“技不压身”,这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算一直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一专多能”也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要求。

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提倡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品学兼优、能够适应社会、有人文素养也有专业技能、懂专业而且懂得更多的人才。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就一直很重视多种才能的均衡发展。儒家把“六艺”立为必修之术,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方的MBA教育,其实就是通才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他所应具备的多元才能。

#p#副标题#e#

做多元事,打破专业技能的限制,有多元视野和才能,有多元的心态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走向人生开放。
(王辉耀,现任欧美同学会暨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商会2005委员会理事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顾问,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还兼任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经管学院的客座教授,同时还是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的常务理事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特邀研究员。目前他还担任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董事长。)

十二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

五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p#副标题#e#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224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程序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电信、银行等行业一直是许多人非常向往的工作单位,清差厚禄,旱涝保收,陈皓却不以此为然。所以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连用了两个“最”字来形容他离开银行的成就感。   陈皓毕业后的前两年…

    生涯规划 2007年7月13日
    1.7K
  • 电访员职业生涯规划分享

    电访员职业生涯规划分享 电访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说起烟草公司的电访员,大家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女孩子们穿着整齐的工作服…

    生涯规划 2012年2月24日
    1.7K
  • Android安卓开发工程师职业规划

    Android安卓开发工程师职业规划   Android安卓开发工程师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分析。生涯设计公益网(www.16175.com)职业规划专题组推荐。 一、关于A…

    生涯规划 2011年11月5日
    2.4K
  • 2008奥运年女性职业生涯规划剖析

    2008奥运年女性职业生涯规划剖析 NO.1想清楚你的人生目的   每个人的人生目的不同,你之美味鲍鱼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穿肠毒药,而别人不屑的窝头咸菜却可能是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人生苦…

    生涯规划 2008年8月12日
    1.6K
  • 人生的职业规划:成为建筑企业家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立志于做一名建筑企业家。 因此,我们做事,不能闭着眼不看现实。特别是随着整体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天之骄子”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于是,一些…

    生涯规划 2008年5月24日
    1.9K
  • 一位教师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位教师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的设计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极其重要,没有目标,工作、生活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这样人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即将踏入高校教学岗位的…

    生涯规划 2008年9月3日
    3.2K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