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高考前三天儿子发烧了,学中医的老妈心里稳稳的,一付药搞定

(声明:所有医案均来自邮箱读者投稿。请投稿人对稿件内容的合法权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避免版权纠纷。敬请谅解与配合,谢谢。)

亲爱的兔子老师:您好!

刚刚高考完,我要来蹭一波高考的热度!说说中医是怎么为考生保驾护航的。

高考前一周天气有点热,娃晚上关着门开着空调闷头熬夜。作为全力保供、不唠叨的老母亲,只能提醒他穿上袜子,套件外套,少熬一会儿,别吃生冷——提醒一遍,然后乖乖自己先睡。

不唠叨的妈可能比较受娃欢迎,但是娃照顾不好自己,那就只能自己遭罪了!考前三天,娃终究是病了!大半天都没胃口,全身无力,舌面布满白厚腻的舌苔,水湿哒哒,口不渴,嗓子咽口水还疼,颈椎因为长期伏案也是僵硬不舒服,头疼。

摸摸脉,跳得欢快有力。得,外受风寒内有湿滞,整天乱七八糟吃喝不知道避着风,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了呗。

因为担心中成药量少性缓,高考生需要尽快恢复,所以这次我没用藿香正气水或者午时茶,直接选择用汤药。家里瓶瓶罐罐囤的各种草药派上了用场!三仁汤隆重登场。

杏仁15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5g,藿香6克,焦三仙各9克。

煮药的功夫,娃的体温开始忽忽往上走,37.4、37.8、38……我们可是签了考前健康承诺书的,这个体温,让家里外公外婆都开始不停唠叨了:要不要贴降温贴?要不要用退烧药?不唠叨的老母亲始终淡定回:“不用,喝了药,包好!”

下午六点,娃喝了第一碗三仁汤,七点半,第二碗。喝完量体温,依然38度。娃对我说:“算了,不喝了,睡一觉明早就好了——药太难喝了!”我琢磨着九点的时候怎么也要再给他喝一次药。

没想到八点刚过,这娃就举着体温计冲过来:“这体温计是坏的吧?你量38度,我量怎么就37了?”好吧,退烧了!

退烧后,高考前后这几天我们也没停止治疗。调整好身体状态,才能顶住压力不是?颈椎问题,我们有艾灸,然后每一刻钟,都主动扭扭脖子;病后脾胃虚弱,小米粥、蔬菜面,肠胃没负担,真正的“轻装上阵”;考前两支生脉饮,益气生津,顺带教会他如果紧张心慌就按按自己的内关穴。

最后一天考完,娃笑眯眯出考场,看着别人的妈妈穿着旗袍举着向日葵,就笑我没给他准备任何惊喜。我说:“惊喜有的,中医书已经给你买好了!”

图片

这季节,是时候让三仁汤出场了。

正如这个医案所示,暑湿天一直待在空调房间,再加上饮食不节,熬夜消耗体力,很容易出现恶寒发热、头晕头闷、咽痛、腹胀不欲食等症状。

这就是典型的内有湿滞,外受风寒,可以直接用三仁汤加减。
三仁汤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组方:杏仁15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仁18克,法半夏15克。(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宣中;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混浊之功。
而作者在此医案中,根据儿子吃的太多胃肠道有积食,而加了焦三仙,又因体表有寒湿加了藿香,加强了解表祛湿,通利中焦的作用,所以效果特别好,一付药没喝完,烧就退了。
另外作者的用药方式也特别值得借鉴,第一碗药是晚上6点喝的,第二碗是7点半,之间只相隔了一个半小时。
在中医里,对于急症的治疗,尤其是外感邪气导致的感冒发烧等证,都可以采用这种多频次服药的方式。像《伤寒论》里的麻黄汤、桂枝汤,都是建议如果病不解,半日内就要把一剂药用完,重症一天内可服用2~3剂。
所以中医的治疗,有时候用药对症是一个方面,服用方法也很重要。像此案中,如果一碗药间隔4~6个小时,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医案中作者自拟的方子很好,对于这样的季节适用性很广,大家参考吧。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23014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