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高中

弄点框框来约束生活―― 谈《百年孤独》有感

读完《百年孤独》除了被书中一些极富哲理的深刻思想打动,其实我是不太喜欢那个小城马孔多的。它被漫不经心地建造又被飓风毁于一旦,感觉看不到希望。

这本书真的很奇妙,我可以觉得马孔多就是人的一生,从出生走向注定的死亡,生时的一切死时全部被带走,在世上销声匿迹。但我不想这么深刻的大道理,我比较喜欢想我最喜欢的人物――乌尔苏拉。

作为一个马孔多最早的创始者,有经历了几代兴衰的女人,乌尔苏拉在我眼里是整本书里最正常的一个人。她经常因为重视生活、开拓生活,弄了一些规矩以维持生活。比如,家族近亲不能结婚,因为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后来就是因为这个规矩被打破他们家族就灭亡了。她还把生活管的井井有条,既能一边经营糖果小生意,保持着大宅子的好客传统(直到费尔南达改变了它),又能在照顾一家人生计同时为未来作出各种打算(比如想把何塞.阿尔卡蒂奥培养成教皇)。

乌尔苏拉是中规中矩的典范,美人儿蕾梅黛丝恰恰相反。她生活极没规律,在半夜吃午饭、讨厌穿衣服,洗澡用长得惊人的时间……这样的自由当然别有一番魅惑,可它却指向死亡,正常人要是被这种生活(美人儿蕾梅黛丝是它的化身)所吸引,大概只有死路一条。

这拿在现代也很有教育意义呀!那些不管是工作狂还是游戏迷、追剧者,不就是被魅惑所染指了不规律的生活猝死或失明吗?要是像乌尔苏拉一样每天有规律地生活,专注地过日子,不就没有这些危险了吗?

可以说,乌尔苏拉一个人撑着整个家庭。如果没有乌尔苏拉苦心经营,就建不了大宅子,也就难以维持家族的兴旺。那个了不起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一天到晚做小、或是打仗;阿玛兰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手上裹着黑纱;丽贝卡一直追随自己内心的冲动,吃泥土,最后离开这个家;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被绑在树下精神错乱……还有孙子曾孙,遗传了祖辈的怪性格。只有桑塔索菲娅曾帮助乌尔苏拉尽心尽力照顾大宅,但她后来离开了。后来,乌尔苏拉死了,吃掉了秋,大宅子的日益破败也就是整个家族的衰亡,因为没有人去管理和约束,一个后代比一个更荒诞放纵。

在现在,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好的规矩并严格遵守,教育是难以成功的。一个人的生活没有条条框框的规范是会走向堕落的。一个企业有企业的内部规章,一个国家要制定完备的法律。这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根本保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提条件,是极其基础的,也是人类的高级之处。

正如我们的祖先流传的在早晨、中午、晚上进食,也正如路要在特定的地方铺设,生活的条条框框是经验,是沼泽地里的警戒线,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都要学习乌尔苏拉,过有条条框框的生活,不要乱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30335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赢(纪念版)》读后感_1000字

    《赢(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先夸一下这本书 太棒了!!!!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态度都是朝着积极乐观方向去想的,也擅长去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点。之前对于这本书一直有耳闻…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252
  • 小英雄雷鸣读后感800字

     芦苇荡边鸣春雷 ――读《小英雄雷鸣》有感 《小英雄雷鸣》是我读过的一本抗日红色少年传奇读本,书里的雷鸣、顾秋儿等英雄少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二岁的雷鸣生活在冀中平…

    读后感 2022年5月25日
    405
  • 《绿狗山庄》读后感450字

    【第1篇】 真正的艺术 ――《绿狗山庄》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小说《笑猫日记》:一个雕塑家完成了他的第一百个绿狗雕像,这些雕像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来参观的人们都赞不绝口。正当我…

    读后感 2022年7月1日
    121
  • 带着武器的鱼读后感200字

    《带着武器的鱼》读后感 这个,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带着武器的鱼》。它是中国当代作家杨红樱阿姨的作品。它主要讲述了小蛙人潜入里,遇见鱼儿波卡、海豚鲁鲁、海龟罗茜。小蛙人在波…

    读后感 2022年6月3日
    146
  • 棠棣之华作文1000字

    早便听过“诗三百”的美名。诗里有赋、比、兴的璀璨,亦有风、雅、颂的潇洒。它虽然只是一部薄薄的集子,却俨然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源。 小时候也会拿着《诗经》,装作饶有兴致地“细细品读”…

    读后感 2022年7月11日
    143
  • 读《腰门》有感400字

    “沙吉的童年一点一点地在腰门逝去,她渐渐长大了,走了……”这便是我对《腰门》这本书的最初印象。 沙吉天生便是个有点自闭的女孩子,六岁时,她因为要修建铁路而被寄养在云婆婆家里,在云婆…

    读后感 2022年7月2日
    13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