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之《古镜》

原文: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原文
予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即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其硬度很高。)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1]
译文
我在亳州谯县得到一面古镜,用手抚按它,当按到中心时,就发出像烧灼乌龟甲那样的绽裂声响。有人说:“这是夹层镜。”但是夹层不可以铸造,必须两片合起来制成。这面镜子很薄,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也不可能合起来。如果镜子是焊成的,那么它的声音应当像敲击钟铣那样重浊窒塞,但现在敲击它所发出的声音却清脆而纤细悠远。既然是因为按压而发声,那么刚铜就应当破裂,柔铜又不能像这样光洁澄澈。我遍访了造镜的工匠,他们都茫然不解。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4769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恩师赋文言文

    恩师赋文言文   萧瑟的秋风吹拂着凋零的枯叶,凛冽的秋霜弥漫着触动心怀的惆怅。时光的流逝掠夺了恩师的青春芳华,岁月的沉淀烙印着恩师的惆怅足迹。正值教师节,又恰逢高中之际,昔日充满温…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6
  • 荷叶杯 毛奇龄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   …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88
  • 【双调】清江引(相思有如少债的)

             徐再思       &…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123
  • 西江月

    十月谁云春小,一年两见风娇。云英此夕度蓝桥。人意花枝都好。 百媚朝天淡粉,六锐步月生销。人间霜叶满庭皋,别有东风不老。

    古诗文 2022年5月24日
    182
  • 宋濂《杜环小传》“杜环,字叔循”阅读答案及翻译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1
  •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迁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