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读后感1100字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是相适应的,这就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所以,《黄帝内经》对学中医的人有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人。人身最宝贵的是“精、气、神”。“神”就是生命,“精”是人体形成的原始物质,有精才能生神,所以把生命活动能力叫做精神。
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那么,什么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就是要在整体的、联系的高度看待健康和疾病,所以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衡在局部的反映,站在这一高度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江西中医学院刘红宁院长有一个比喻:人体的健康如同一堵墙。墙是由砖和缝构成的,但墙不等于若干个砖之和,当人体的健康出现问题时,好比墙体倾斜或即将倒塌。西医治病的思路是先找出是哪块砖出了问题,然后进行修补或找一块好的砖再放回原位,所以,看到更多的是构成这堵墙的成分,如砖、沙、水泥等。而中医治病想到的是缝,墙要倒了,可能是缝出了问题,导致墙体失去了平衡。找到缝,调整好,使墙体建立一个新的平衡,墙就不会倒,这就是中医。
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是辨证,尽管提倡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但是,中医最核心、最主要的立法原则依据还是“证”。
阴阳失调是个总的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阴阳中一方偏盛会形成实证,阴偏盛叫寒证,阳偏盛就叫热证,治疗原则是“实者泻之”,就是用泻的方法,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意即寒证用温热的方法,热证用寒凉的方法。另一种情况是阴阳中一方偏衰会形成虚证,那就“虚则补之”,就是用“补”的方法,具体要看是阴阳两者哪一方相对衰弱,如果是阴虚,那就滋阴制阳,而若是阳虚,则扶阳抑阴,也就是《内经》说的“阳病阴治,阴病阳治”。还有一种就是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俱衰,就采取阴阳双补的方法。
中医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而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是富有本土特色并且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医学体系,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历代中医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扁鹊望齐桓侯,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像点点繁星点缀了中华文化的浩瀚苍穹。另一方面,从民族情感上来说,中医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体系。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