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个深度阅读抑或严肃阅读日趋匮乏的时代。自然,这一判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杨照先生的元典阅读,深入潜入,那些使人叹为观止、望而却步的经典巨著在他的解读下也都显得平易近人,最起码是入了门。《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即是杨照先生对《资本论》一书的解读,其关注重点无疑是资本对于人的“异化”作用。杨照先生认为现代世界的形成,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对此产生了最大的作用。即达尔文、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物种起源》《资本论》与《梦的解析》,“进化论”“阶级论”及以潜意识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达尔文改变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改变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进一步改变了人和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三本书、三组理论像是三围的坐标般,将人放置到全新的空间里,逼迫人重新省视自己的定位。”就社会科学领域而言,这一判断无疑是恰当的。所以,重新阅读并思考这三本书,是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对于大陆人而言自然是耳熟能详的,但更像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诚如马基雅维利并不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马克思也自称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对于马克思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日趋教条化、脸谱化,长此以往反而忽略了马克思最为本真的思考。诚如杨照先生在本书最后所言,“奉劝诸君莫忘了马克思——一个点醒我们不要在别人所给予的观念和答案里安逸苟活的巨人。”那么,重新阅读马克思,正是为了避免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进而失去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
当前,市场经济被认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最为简单的例子即是“炒房”,房子的价值在于居住,但是当前却成为资本增值的一种工具——一边是一些人买不起房、住不起房,另一边则是一些人买房不住。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会有自身的一套运作逻辑,其动向甚至不是握有资本的资本家,可以用主观意志来控制的。不是资本家控制‘资本’,反而是‘资本’控制资本家。‘资本’虽然是人创造的,是由资本家去投资创造出来的,然而到了一个阶段,到了一个程度,‘资本’就倒过来决定了资本家的行为,操纵了资本家,这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承袭而来,并加以大幅扩张改造的‘异化’观念。事物发展成为其对立面,本来由人所创造出来的事物,转过来控制甚至重新打造人。”我想,最为简单的例子便是金钱,金钱本身是人创造出来方便人们物品交换的一种工具,人更好的生活是目的;但是当前,人的目的反而是金钱,人本身成为其工具。除此之外,现实中人创造了宗教,但宗教中又声称神创造了人,宗教进而成为人生活的最终归宿。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可谓不胜枚举,即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目的与手段的颠倒。所以,杨照先生指出,马克思首先从价值开始《资本论》也就不足为奇,因为资本的发展正是物品本身的价值逐渐异化的过程。
当然,《资本论》博大精深,可待发掘的东西还有很多。杨照先生的解读也没有完全局限于“异化”一个方面。但在我的关注中,现代社会中,人的物质化、工具化一直是我念兹在兹所思考的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我们不可否认,经济逻辑/思维已经侵蚀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绝大多数人活在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中且不自知。至于如何破解这一困境,马克思无疑长于批判而非解决,而这成为无数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
我们嘲讽削足适履的人,可是我们身边却充满了削足适履的行为,有一些是主动的,有一些则是被动的。如此,如何定义人,或者本真的人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这也是科技时代人所面临的又一次本末倒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