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词句注释
⑴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⑸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⑹语罢:谈话停止。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⑺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作品译文
战乱之中离别,屈指算来十年。如今一朝相逢,表弟已经成人。
问姓顿感惊喜亲切,道名忆及儿时面容。
别后有多少世事变迁要说?直说到黄昏传来阵阵晚钟。
明天又要踏上西去巴陵的征途,你我之间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唐代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结束,旋即又发生了吐蕃、回纥的连年侵扰,以及各地藩镇的不断叛乱,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78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年。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长于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9634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醉太平

    堂堂大元[一],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二],惹红巾万千[三]。官方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四],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注释[一]堂堂:伟大,强…

    古诗文 2022年5月24日
    151
  •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7
  • 《琵琶行并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136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注释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

    古诗文 2022年5月15日
    172
  • 文言文连处士墓表练习题

    文言文连处士墓表练习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

    古诗文 2022年11月27日
    47
  •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的意思及鉴赏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这两句逸句是说,知心的朋友,尽管相隔万水千山,也不觉得远在天涯海角。语出肺腑,一往情深,十分感人。 王昌龄·《寄驩州…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46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