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书笔记2500字(2)篇

看见

作者:柴静

柴静十年成长的个人告白,中国社会变迁的备忘。央视知性美女主持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看见」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初吻2019年一百本书单计划11/100

第十一本 《看见》

1.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2.

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3.

“自卑的一个极端就是自负,对吧?中国也是这样,中国是一个自卑情结很重的国家。所以自卑的极端是自负。”

4.

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5.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6.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7.

一个过于主动甚至积极坦白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人,往往会让原本想去挖掘他内心弱点的人感到尴尬和一丝不安。

8.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9.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10.

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11.

以前我老觉得艺术在庙堂之上,是什么吓人的东西,非要有高端的意义才成。看到这幅画,感觉它什么都不说,只是留下了一百多年前的这一瞬间。梵高对他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12.

王开岭是我的同事,他说过:“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

13.

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14.

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这么多年。

这本书看了大半年了,不敢一次性看完。好几次看几篇的时候就哭的稀里哗啦,心里堵的难受。家暴、戒毒所的阿文被拉去卖淫等事情,都让人开始深思。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我记得有人曾说,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凡事都要冷静下来仔细去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

「看见」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这本书看着看着突然就完结了,心里总觉得,好像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被翻开,却又说不出个具体的来。

应该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质疑的过程,质疑的是自己生活的事,质疑的是这个社会大环境的事,质疑的也是我们看到的所谓“新闻”……

可以说,很多东西柴静是没法写的,写了也发表不出来,就普通很多新闻一样,不能拍,拍不到,拍了也播不了…

恰巧今天,A.B两站的很多栏目都被下了,心里也真是感慨万千,刚好也看到一个湖南广电朋友发的朋友圈。前有体育总局,后有广电总局,外有“高墙”,似乎我们还是一个“活生生的闭关锁国”的状态。

好了,不扯远了,读书笔记还是要认真写的。

1.我们要心态放宽接受新事物,接纳新人。做任何事情,人们总是习惯讲究一个经验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心里多多少少会放大新事物的弊端和新人的缺点。这个世界,太过于求稳,而人的劣根性导致稳了之后图安逸,不愿纳新。

2.对于任何事情,如果你不够了解,那么你连批判的资格都没有。作为媒体人,可能不能带色彩去报道,而只能去追寻事情的原委真相,找出各种导因。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一味的借助你所听说的,感觉的,只有当自己身处其中,把事情的绳索一环一环的解开,才能给出自己的判断。而每个人的观点或许都存在差异,所以不轻易的对他人的行为评头论足,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3.听说的与看到的或许不一样,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或许又不一样。生活中,有很多道听途说,也有很多眼见为实,更多的更真实的,却是自己实实在在经历的事情。所谓成长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听到看到的精髓抽离出来,不断和自己经历的事情综合总结,然后赋予自己更好的思想觉悟。由此,多用心感受,多思考人生,很重要,人生就是不断修正自己航线的过程,只有你知道你要去哪。

4.很多事情的价值是无法在短期提现出来的。注意,是价值,不是说事情的结果。做任何事情,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算失败了,接着做下去,就像柴静,卢安克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至少,这两个人,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事情。

5.有很多人生中的事,越是逃避,越是关键。我曾经觉得自己很苍白无力,当事情的复杂程度超过了自己的可承受能力,凭自己咬着牙真不一定扛的过去,本能的就想要逃,但是狼狈不堪以后,还是要灰头土脸的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不断的让自己变强大,也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6.背着足够沉重的东西,才会走的很慢,才会一步一步的留下深刻的脚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走的太急了,急着想要证明自己,急着想要成功,我一直觉得是社会价值观扭曲导致的,快餐文化之下,你怎么走的,过程丰不丰富,是不是有意义变得不再重要。对结果的过度渴求,其实也是反向的证明了过程的空泛性。

7.如果仅仅因为权威而不敢质疑,人生和咸鱼没啥区别。柴静带着我们,不断的揭开一块块不为人知的区域,这条路上,有那么多的权威,有那么多的所谓前辈,具体的说法也没有,只是把很多事,当成既定规则去执行,实际上你会发现,别人口口声声的权威,不过也是无稽之谈。我们能推翻所谓的权威那天,大概也就是真正的自由的时候。

8.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一味的制造同化物,说到底是因为方便管理,告诉你一个既定规则,然后就能有板有眼的进行下去。毕竟,创新和自由就面临着不可控的风险。

看这本书,它能让我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能让我发自内心的震撼,大概就是我所得的最有用的东西。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9994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红蜻蜓,绿蝈蝈》读后感2000字

    一个孩子能有多少烦恼呢――读《红蜻蜓,绿蝈蝈》有感 做一个孩子吧。 哪怕是千种万种不认识的东西,它都可以是一种小,很亲切的那种;无论是很大抑或很小的生物,鸟也好,虫也罢,都可以是人…

    读后感 2022年7月7日
    120
  •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800字高中

    扼住命运的喉咙――读《的怀念》有感  一片片在秋风中正开的烂漫,我不由的惊叹于生命的美丽,那仿佛一碰即碎的花瓣娇艳而又脆弱。踩过一片片枯黄却又苍劲的落叶,让我再一次感受到…

    读后感 2022年6月30日
    109
  • 风筝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传承风筝文化 天空中升飞的精美风筝,看似十分平凡,实则包含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 《风筝》是一本中国…

    读后感 2022年10月23日
    45
  • 读《一枝红杏》有感600字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成了和坚强的代名词。出墙的红杏,让我们真正明白了生命的信念。 一个孩子无意中把一颗杏核埋在土里。杏树在多石的土地上发芽了。孩子发现了它并搞…

    读后感 2022年7月23日
    139
  • 观《林则徐》有感500字

    【第1篇】 昨天晚上,我和一起在网上观看了电影《林则徐》。电影结束了,可我的心潮却久久不能平静。 《林则徐》这部电影讲述了1839年虎门销烟到1841年三元里抗英这段中华民族不屈的…

    读后感 2022年7月11日
    322
  •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稻盛和夫经营问答》读后感_900字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稻盛和夫经营问答》读后感900字 (23)这是一本稻盛和夫的管理心经,很适合创业者阅读,怎样克服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把企业做大做强。稻盛和…

    读后感 2022年9月15日
    79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