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简·爱那“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的宣言可以算是所有灰姑娘的心曲。
「简·爱」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一直对阅读外国文学兴趣不高。一方面老外的姓名在翻译后有多个汉字组成,拗口的组合往往让我望而却步,无数次在读下文时不知道此人是谁,总有一种新角色出现的感觉,思路不停地被打断;其次,作品的背景知识知之不多,对一些典故不知其所以然,老外自以为幽默、有内涵的表达方式常被我当成生词,简直闻“典”丧胆;个别作品在译为中文时文学色彩减弱,整体表达思路不中不洋,更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近期为实现某个目标,开始阅读缩写版的《JANE EYRE》。开始时麻烦不断,单词不断出现,每天规定的阅读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自虐进行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的思路逐渐被文中的情节所吸引,主人公的个性深深影响着我。为尽快知悉结局,我又选择了中文版来加速进程。
作品作者为女性,作品对人物心理、行为的描写特别细腻,也许是女性的天性使然。作品以几个小孩掐架为开篇,对小孩心理、行为的表述犹如小孩在你面前表演一样细致,具有鲜明的特色。例如聪明的简爱躲在窗帘后来避开约翰的骚扰,并且她料到约翰的智商不足以找到她,而伊丽莎则从门口一探即可发现窗帘后的秘密……寥寥数语便把小孩顽皮的特性表现得活灵活现,对儿童的心理描写没有一般作品中成人化的趋势。小孩掐架的描写直接带领读者深入到了作品的内核。
作品在情节的叙述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作者用细致的观察获得了引人入胜的细节,细腻地表达了人物情感。表现手法上与中国经典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相比于《红楼梦》中环境与人物写意式的描写,此作品则形神具备,如果说前者的手法是神似的中国画,那么本作品则是形象更逼真的西方写生,那些重点的环境与人物特写则更像是一幅高清图片。“眼睛的形状与颜色就跟我们在可爱的图画上看到的无异,又大又黑又圆,眼睫又长又浓,以一种柔和的魅力围着一对美丽的眼睛。画过的眉毛异常清晰。白皙光滑的额头给明快的色泽与光彩美增添了一种宁静,鹅蛋脸鲜嫩而滑润。嘴唇也一样鲜嫩,红通通十分健康,长得非常可爱。整齐而闪光的牙齿没有缺点,小小下巴上有一个酒窝。头发浓密,成了一个很好的装饰”,“一张美妙绝伦的面孔花也似的绽放在眼前”……每当写到情绪的高潮点,不失时机的应用排比句,让读者的情绪一次次被点燃,“内心位置震颤,头脑为之惊异”,甚至两者都被感化。每与至此,都有一种大呼过瘾的感叹。
作品塑造了位数较多的女性形象,如简爱、海伦、坦普尔、菲尔法克斯、黛安娜……,她们无一不是美丽、善良、温顺而又坚强的女性,在面对困难时无一不表现出不屈不挠但又理性的精神。作为一个特例,里德太太则狭隘、刻薄,在简爱去罗沃德前以及其即将去世时其个性则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件事在时隔多年后前后呼应,对人物刻薄个性的表现一脉相承,她对简爱仇恨的扭曲心理被完整地刻画出来。
相比于女性人物,作品中男性人物的形象总体较差,这其中原因则不得而知。用现代观点看,男主罗切斯特残暴、冷酷无情,是一个撒谎者、一个在婚姻上不负责任的懦夫、一个冠冕堂皇的大骗子;圣约翰则古板僵化,似乎总带着假面具在讲话,是否可归为君子则不好评论。与众多美丽善良的女性相比,其男性人物甚至可用贾宝玉的话来形容,真乃“不堪的浊物”。
故事情节曲折,表现手法细致,一旦进入便让读者急切地走到作者构思好的故事中,狼吞虎咽地咀嚼着情节发展。但作品的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出现了思路上的偏差。在简爱出走桑菲尔德庄园后似乎难以收场,开始营造大团圆结局,似乎还在极力渲染上帝的无所不在与恩赐。这样的结尾是作者原本的思路还是在中期改变过的思路,或者还是像《红楼梦》似的被改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尽管作品是一百多年前产生的,现在读来依然会让人心灵为之一振。虽然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没有大改变,但还是阅读的收获更丰富,如果有能力拜读英文原版,则应该会获得与作者心理更相近的收获,借用文中一句话,那就是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简·爱」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有个成语叫百看不厌,我觉得任何一本名著都该有这种力量,不同的时期读,永远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读简爱,大概是在小学,那时候家里开了小书店,各种各样的书,大多是名著,年幼的我看不懂这本书的内涵,只是单纯把她当个故事。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大学,几乎每年都要读一遍,当初第一本书已经被我翻的不成样子,后来陆续又买了两三本用来收藏。
年纪渐长,渐渐才能发现这本书被称作女人的第二圣经不无道理,它闪闪发光,几乎可以照耀到任何角落。
第一便是极度的自我尊重。简小时寄人篱下时不愿委曲求全的挣扎反抗,她内心对罗切斯特暗潮汹涌却一直压抑的爱恋,只为证明罗切斯特是否真的尊重她。简在花园里带着绝望对罗切斯特说的那番话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她完完全全代表了万千女性的心声:你以为我卑微,贫穷,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是她的灵魂褪去尘世给每个人强加的种种标签,完完全全平等的爱着罗切斯特。
然而罗切斯特欺骗了她。很多年前我以为这是他爱得深沉而小心翼翼,这次再读,却另有感悟。他无疑是爱着简的,只是这种爱更多的建立在自我救赎上,罗切斯特早年的经历让他对简这样单纯纯净的人极度渴望,说白了他爱的不过是简带给他的救赎和希望,而不是把她当作可以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生伴侣。
简正是深深明白了这点,才会深夜仓皇出逃,宁可狼狈,宁可流浪也不要这种不被尊重的爱情。然而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伤害了她,让她对未来感到迷茫和黑暗:她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要了,所以才会被表哥说服,放弃自己的人生和个性。好在最后无论如何,她还是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在罗切斯特一无所有的时候义无反顾,罗也在这个时候真真正正平等的审视这个在月光下神秘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小姑娘,并且像爱一个伴侣那样真正爱上了她。
第二是反抗。她反抗自己既定的命运,反抗里德太太,反抗在学校受到的不公平,她替逆来顺受的海伦感到愤怒,她反抗罗切斯特自私的欺骗,表哥无视他人的说服,反抗那个时代对于女人的歧视与不公。感受这里的时候,忽然想起小妇人中的一句话,女人就是在战场后方替父兄织织袜子。在我看来,简是战场上不屈的勇士。她勤奋好学,反抗着女性被迫局限在家中的命运,她读书,画画,凭自己的能力最终走出这个圈子。正是这流淌在血液的反抗精神让她一次又一次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在那个时代,这本书的存在仿佛是女权兴起的先曙之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夏洛特把潜在的社会需求直白的表现在书里,反对声铺天盖地,支持者亦人山人海。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夏洛特自己似乎就是失败的简爱,能写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我仍然觉得她内心住着高尚不屈的灵魂。
只是简爱太过完美,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简爱能义无反顾的离开罗切斯特,夏洛特却在遥远的家中给她的心上人,一个有妇之夫寄着情书,有些讽刺却更加真实。
不是所有人都像简,把自尊高高悬挂于爱情之上,大部分女人在爱里都会变的卑微。而现实也往往不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夏洛特孤苦又匆忙的生命更加真实和无奈。
与我来说它不仅是一本爱情故事,更是指导我如何对待我的爱情,我的人生的一本圣经。
每个女孩都该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