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畅销书作家出国前夜在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小说一开始,案件便告侦结。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加贺警官面对看似平淡无奇的案件,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一般无边的寒意。本书是东野圭吾挑战推理小说写作极限的杰作,受到读者、评论界广泛好评。本书被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
「恶意」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东野圭吾[超话]# 之#恶意(2016版)[图书]#
作为一本推理小说,#恶意[图书]# 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东野的印象。手记叙述历来也是推理小说的惯用表达方式,第一人称视角易于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在身临其境的同时,视角与感受的潜在同化,便使得作者更有机会、更顺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点巧布迷局,引人入彀。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精巧的设计,再次展现了东野对推理小说的绝佳掌控。于《湖畔》,《恶意》有更多的纠结,于《圣女》,《恶意》变道更多,于《彷徨》,《恶意》反转读者世界。
东野写人物,善用白描,少用重彩。比起不遗余力的渲染,适当的留白更利索,却也更悠长。他将笔墨着重用于揭穿凶手的动机,抽丝剥茧,层层揭开凶手的真正目的——不止要陷挚友于死地,更要他身败名裂,潦草而亡。东野圭吾让真正的故事在案件结束后开始,于剧情落幕时开场。其犀利、冷静、干脆恰是东野身处创作力巅峰时期的明证,通篇毫无累赘,无来由的怨愤,不见底的黑暗,直击人心。以平淡无波的叙述口吻雕刻出一个黑白相框,框里只有日夜交替,黑白光影。浮出书页,床头灯都亮如烈阳。
话题沉重,从开头杀猫事件起,人物刻画让我直到最后一章才扭转了对日高的偏见,而野野口对日高的恶意是他弥留之际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心底深藏着的恶意,这仇恨深的连自己也无法解释。” 《恶意》中潜藏的原罪感令人咂舌,最后悲剧的发生只是源于“我看你不爽”这被扭曲了的虚无,一切复杂的因果动机在真正的事实面前灰飞烟灭,所有的借口都抵不过一个“恨”字,单纯的恶意支配生死。当一切所谓强硬的动机都如泡沫破碎时,也正是那些平静里积蓄的力量脱颖而出的时候。这股扭曲到极致的恶意一直在朴素的叙述下积蓄着,绕了一圈又一圈,到最后真相大白,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升华到了探讨人性罪恶的课题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动机,暗藏了凶手费尽心机的骇人恶意。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犹如万丈深渊。
看过好多话题讨论之后,我对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看法,总觉得野野口对日高的憎恨并非源于他对日高人品的向往,而是对自己历史的无法原谅,无法接纳充满罪恶的自己,并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他的自尊心和羞耻心在日高优越感的践踏下日益扭曲。这种杀人不见血的优越感不仅不会受到指责,相反会得到各种青睐和赞赏,恶意就这样慢慢滋生壮大。恶意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边的人散发出对自己的厌恶的负能量,而这种负能量侵蚀了人心,做出的事情就极为危险,野野口策划谋杀也只是贬低日高的一部分,并且将他生前构筑的心血毁于一旦。魔鬼最喜欢的,便是希望揭下天使面具看到下面也藏着一个同类。如果不是,就将他变成魔鬼。总之,野野口也就想赢一次,哪怕一次占上风,居高临下的看日高。
你的优秀让我自卑,
你的包容让我痛苦,
你的怜悯让我憎恶。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的运气不够才华不够。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其实,人与人交往的最根本性问题在于:你把对方置于什么样的位置上。日高所做的,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避免的,那就是将自己置于一个能力高超凡的角色,试图唤醒对方的内疚感。殊不知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置对方于死地。这其实是一种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别人的软弱,身边的人越优秀越是突显自己的失败,于是这些失败的参照物就成为了妒忌和愤恨的宣泄口,一个不经意的表情、动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恶毒的含义,经年累月,成为恶意最好的温床。邓布利多在向哈利解释斯内普的行为时,说了一句让我觉得洞察人心的话:“我们其实容易宽恕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联系到最近太原师范学院发生的暴力事件,终于明白为什么会被那些不利己亦损人的“小市民”伤害——没有锋芒的善良,只会养出恶毒的人心。
安•兰德曾提及她喜欢阅读推理小说。因为推理小说是最具有道德感的文学体裁。推理小说情节设计的“善”与“恶”二元对立是写作的根基,而结局必然以正义战胜邪恶的解答来舒缓读者阅读中可能产生的不安和紧张,即有罪必有罚,希望现实生活中也能如此。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
人心就是如此,既有无底的黑暗,又有无边的光明,至善和至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明了善恶却选择善,我们才可无愧于心地行走于阳光之下。
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他人抱有极大恶意?
以上,便是答案。
「恶意」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一种恶意,叫伪善良。
我愿意用生命的代价,来贬低你的人格。这样的恶意,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而这部小说的成功就源于此,杀人动机提前已设计好,破案的警察竟也是凶手设计里的“帮凶”,这一切的准备竟是针对曾经对自己有过提携和帮助的朋友。
看完这部小说,让我对人性里的劣根性看的更加的透彻,我就是看你不爽,即便要用生命的代价,也要来贬低你的人格,当然这不爽的背后更是夹杂着嫉妒、偏见、贪恋等得不到的复杂情绪,更有着对自己无力懦弱背后的深深自卑。
小说的开始伴随着层层的包裹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展开的,我一度以为死者是死有余辜,罪有应得,可真应了那句老话,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不知道结局是什么,这也是东野圭吾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先把读者带入他自己以为的“真相”里面,到最后在毫不留情的把你从这个所谓的真相里揪出来,让你对凶手的恶意更加产生恐惧。
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有遇到这样披着善良的恶意那,在我工作之初,我记得我爸爸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孩子你在工作中不要惧怕真小人,而是忌惮那些伪善良,因为真小人你会刻意疏远他与他保持距离,你可以有效防范,可是伪善良你则很难分辨清楚,她看似无微不至的关心你,说尽了“好话”可背后却对你有着很深很深的恶意,你应该提防这些伪善人。
在我的为数不多的工作经验中,我遇到过这样的“伪装者”,我曾在一家公司做管理,我是从哈尔滨调动到北京的,所以领导们格外照顾我,给我解决房子问题还给我买一些生活用品,这样的关心让我很受感动,这时候还有一个无微不至关心我的同事大姐,我觉得她人很实在,处处都为我着想,在起初北漂的日子里,我觉得自己格外幸运,被上帝爱护着。
日子过的久了,工作时间长了,看着单位的人事变动,总会担忧自己的未来,很多烦恼和担忧也就开始跟这位大姐倾诉了,那时候大姐是很赞成我的想法的,并跟我说她可以让她老公帮我找一份工作,我想这是真心为我,诉说真心也就更多了,直到我感觉我和领导的关系日益冷冰以后,我仍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发年终奖的时候,在办公室里,领导质问了我一些问题,也说了很多话,并问我某些话是不是我说的,我听后,人是发蒙的,我承认那些话的确是我说的,我为此还跟领导辩论,认为自己没有错,那些肺腑之言,我曾跟这位大姐说过,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走出领导的办公室的,只觉得天旋地转,内心倍感恶心,我信任的人,竟会在领导面前贬低我,从而谋自己的利益。
事情的转变在年后,她被提拔为助理,跟在领导前后,很少在跟我谈论一些事情的,我想这样的“恶意”虽没有小说中的那样极端,但的确让出入职场的我,惊吓了不少,也学会了一课,我有时候愿意试着理解每一个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可是我还是对这样蓄谋的“恶意”,让我有一些难过。
人的本性里,有着嫉妒有着偏见,这是人性里自带的,从远古时期到动物世界都存在着,据说你想害死一只海鸥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它的腿上绑上一条红飘带,当同伴看到它跟自己是不一样的时候变会攻击他,啄伤他,直到死亡,我跟你不一样,只要我看你不爽,我就要弄死你,最可怕的恶意,就是如此吧。
小说的最后,警察揭穿了他的恶意,虽然这个人将命不久矣,可是不能这样就因此得到了救赎和原谅,尤其是那个人曾经真诚的帮助过你,写下这篇书评,希望对看的人有一个参考,对自己有一个警示,自己是否会产生这样的恶意,尤其对待亲近的人,我是否可以不带恶意,还是要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否则你一辈子都活在自己建设的地狱里。
所以我对自己说:讲真话,讲对别人有用的话,如果不能,那请闭嘴,不怀恶意,但也不做伪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