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美的情书(典藏)》读后感1300字
只谈情爱,不论其他。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评论别人的爱情,任他是谁都没有话语权。仅仅冲着被冠名为“最美”的情书,去观赏一二,看过之后,是否“最美”不好评判,但就这些大家们的文学造诣而言,写给最亲密的人的书信,亦堪称为经典。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被称为传奇佳话,但徐志摩的情话太过于甜腻而让我一度读不下去。鲁迅先生的书信,也不能顺畅的读下去,匆匆掠过。郁达夫的情话,动辄就是生死,让人看得反而心生厌恶。庐隐与李唯建,在看此书前并不知道这两个人,他们的书信写的像文学作品一样,虽然情感也是那么热烈,但似乎又少了那么一点自然。
最能打动我心的是朱生豪写给宋如清的书信,字里字外都能显示出他的一份真情,他对情人坦诚相见,毫不掩饰,正像他自己所说:“我知道你顶明白我,但还巴不得把心的每一个角落给你看才痛快。”还有他反乎常情的“腼腆”,如他信中所说:“明明见了面而不说话,一定要分手之后再像个健谈者那样絮絮叨叨起来,自然有些反乎常情,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这种真情流露,又显得非常可爱。为着能与心爱的人有更多不受拘束的痛快交流,他自称愿意变成女人,可以彼此“纯情地在无垢的友情中亲密地共哭共笑,称呼着亲爱的名字”。对于美人的描述,他这样写:“我承认我好色,但与平常的所谓好色有所不同。我以为美人总是世间的瑰宝,而真美的人,总是从灵魂里一直美到外表上,而灵魂美的人,外表未有不美者,即使不合机械的标准与世俗的准绳,若世俗所惊眩之美貌,一眼看去就知道浅薄庸俗的,我决不认之为美人。”因此,融合无间的灵魂,确实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
让我一字一句认真读完的还有萧红写给萧军的书信,没有太多的柔情蜜意,也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她以她特有的自然、淳朴、直率的语言风格叙述着她的生活、想法和心境,竟似乎将我带入了她的内心情境之中,我隐约的体会到她悲情、困顿、倔强的人生。“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迹旁边,也踏着他的脚迹。(总算两个灵魂和两根琴弦似的互相调谐过)(这一句似乎有点特别高攀,故涂去。)”她的黄金时代就那样匆匆而过,人生也短短落幕,尽管存在着不舍、不甘,可又能如何?
“在发芽的春天,我想绣一身衣送怜,上面要挑红豆,还要挑比翼的双鸳”,“霓君”,朱湘给妻子改了这样一个如烟似梦的名字,代表着他对爱情,对婚姻的全部殷殷期盼与美好憧憬。朱湘求学海外,期间上百封的信件寄托着他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与情感。他们之间的书信和汇款,因为跨洋,几乎都得个把月甚至更久才能收到,比起现在即时通讯,似乎更能体现其中的祈盼与真情。尤其是,虽然身在千里之外,却还在书信中无微不至的给妻子罗列处理生活问题的各种方案,尽管显得琐碎婆妈,可都是关爱心切的体现。
世间的情爱有很多种,而各中滋味仅有在品尝之后才能体会,人生不过几十年,又有多少机会能体验呢?大多数人,生命的长度不会差异太大,差别也就在于生命的宽度了,对于情感的体验是否也可以如此类比呢?这些民国时期才子佳人的情感均以其天赋异禀的语言能力抒写出来作为经典流传,我又似乎觉得,类似于“书到用时方恨少”,维觉“情到深处意难申”,自己能力有限,面对情感总不免遗憾语言的苍白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