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
一直很奇怪,王阳明为何能成为和孔孟并立的圣人?或许有一点很重要,就如马丁路德将基督教教义从之前由教会统一解释的垄断解释权变成了人人可自我修行从而达意真理的直通上帝,王阳明也讲之前由官方定义的通过儒家的伦理规范进而达到圣人的模式转变为通过心学自我修行从而可达到人人为圣的境界。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竟然都在16世纪几乎相同的时间,找到了真理,这不是上天的安排还能是什么呢?
王阳明的心学看起来很简单:存天理是第一步,是为圣的基础,如果你连人性本善天理在心都不信,那么也别去修行啥内心了,格物致知是第二步,是为圣的方法,格物即为王阳明说的“事上练”,致知即为知行合一。人不能得圣,往往是知行不合一,知真理不难,难的是一直践行真理。王阳明说人性因七情六欲和世间环境的影响,常常迷失了内心天理的光辉,所以要通过打坐静思从而拂尘,静思还不够,还要“事上练”(这是和陆九渊的枯禅心学不同的地方),所以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就是“事上练”。致良知是第三步,是为圣的核心,我理解致良知是指你不但要通过事上练来达到知行合一,还要通过致良知来达到两个目的:1)检验知和行的正确没有偏离,2)传播良知而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于心学的第四步,王阳明用最简单的四句话概括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道理看似很简单,践行却难到极点。因此王阳明之后,也只出了半个“内圣外王”的曾国藩。当今社会,我觉得推崇王阳明的“心学”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当今的社会环境早已被“钱学”、“猫学”等迷失得各种欲望泛滥,早就把天理掩盖的得几乎看不到了,或许王阳明的心学是指引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和达成内圣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