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重要的长篇小说,比肩《挪威的森林》的成熟之作,迄今已译成逾五十种语言,销量超百万。书中特别收录村上春树首次为中国读者所作序言。本书以村上独特风格的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描写少年“田村卡夫卡”立志成为世界上最坚韧的人,离开家乡踏上旅途,在一座旧图书馆遭遇一系列奇异事件,一条描写一名失忆老人在一桩离奇杀人事件以后走上逃亡之路,在汽车司机星野的帮助下恢复遥远的战争记忆。书中在构建魔幻现实世界、编织精巧复杂情节的同时,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表达了忧虑,对日本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反思。译者林少华教授对译文作了修订,纠正了部分误译、漏译。并新写了译序,对作品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000字
如果将本书理解成一个关于从逃避到面对现实的故事,那么书中的主要人物似乎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至于贯穿全文的“入口石”,就理解成对“逃避到了极点”的隐喻吧。
(1)首先是中田,他年幼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入口石,可能那里才是孩子所期待的童真世界,于是他一直留在那里不愿回来。后来因为意外,“一半”中田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另一半却仍然留在那边。中田当初年岁小,对此浑然不知,或许也不懂什么叫逃避,但往后的半个世纪,逐渐发现了自己是一具空壳,于是不惜历经长途跋涉,找到入口石,把另一半自己拉了回来。尽管最终实现中田完整回归现实的时候也宣告着其死亡,但他也终究完成了这一自我救赎的过程。
(2)然后是佐伯,她二十岁失去了心爱的恋人,于是,一半的自己逃进了入口石,那里有永远年轻的自己与恋人,永远不用面对一切现实中的问题,无须面对死亡。而处于现实中的这一半,大概也跟中田一样,犹如一具空壳,经历着往后所谓三十年的人生,思想却永远停留在年轻的时候。也许是后来完成和卡夫卡的交合,终究明白恋人已逝,人已老,于是终于完整地回到了现实,在与中田见面之后也走向了死亡。从过程上来说与中田几乎一致,而文中也通过“一半影子”来暗示这两个角色的共性。
(3)对于卡夫卡,虽然开篇就渲染出他要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姿态,但离家出走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逃避,他所逃避的就在于“杀父奸母”的诅咒。离家出走逃避“杀父”,在甲村图书馆小屋里的内心挣扎逃避“奸母”,但这并未奏效,他仍然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杀死了父亲,并且完成了与母亲的交合。在这一过程中,她又爱上了“十五岁的少女”,这是佐伯的“幽灵”,其固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于是,卡夫卡终究逃向了入口石,在那里见到了活生生的“十五岁少女”。此时,他终于想起了那里终归是虚幻的世界,最终也凭借自己真正的顽强战胜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到了现实,回到了家中,重返了学校。
(4)星野在学生时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是差点就会发展为“地痞流氓”的那一类型。星野内心的善可能源自于阿爷对他的爱,而这也是为什么在他遇到很像阿爷的中田后能够对其表现出无私关照。星野作为一名卡车司机,或许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言行都体现出他具有逃避生活责任的属性,“得过且过”也是他的常态。但他并未如以上三位那样逃避到极点,而是通过帮助中田找到入口石、打开入口石、斩断白色不明物、关闭入口石,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执行中田的一切指示,逐渐抗起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也算是一种从逃避到勇于面对现实的转变,只不过不如上面三个角色那么激烈。
(5)最后再说大岛,本书中最完美的存在。作为双性人,血友病患者,大岛喜欢阅读、音乐和赛车,面对无理取闹者也能心态平和以理服人,充分理解佐伯,不惜代价为卡夫卡提供任何帮助,智商情商均处属上层,有着坚不可摧的价值观。似乎任何现实问题对于大岛而言都能轻易地一一击破。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全书描写的这一个时间段,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大岛在此之前可能就已经了与现实问题作斗争的激烈过程,终究接纳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完美的形象。
纵览全文,每个主要角色都处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了自我救赎,卡夫卡在15岁,星野在30岁,佐伯在50岁,中田在65岁,大岛不一定比卡夫卡更早,但终究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之所以叫自我救赎,是因为很多环境因素造成的现实情况并不受自己控制,如果不能够面对这些现实,终究难以走出困境。而救赎就意味着把自己从意外跌入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至于书中存在的各种逻辑上的疑问,如果按照作者所言,“‘物语’就是要在超越解释的层面表达以普通‘文脉’所不能解释的事情”,那么书中很多前因后果就都不存在疑问了。或许读完之后也还觉得很多事情和人物还没有交代,但作者写书实际上只是赋予了角色最初的生命,往后他们的命运如何,就留给读者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