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是一本有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大败局》解读十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原因:标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数十亿资产的企业为何这般脆弱?“青年近卫军”为何如此短命?狂热的激情是怎样成为祸根的?中国“第一品牌”是怎样砸掉的?中国网络经济的原罪是什么?暴利到底给企业留下了什么?“多元化”的陷阱有多深?企业家离政治该有多近?《大败局》是一本放在手上另人发烫的书! 一个个国内著名得很著名得很我真不知该如何描绘它们的著名。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
「大败局Ⅰ(修订版)」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
在那个企业和企业家处于野蛮生长的时代中,他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运的。一方面,由于机会无处不在,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法规等不健全,他们也有可能随时丢掉所获得的一切。
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英雄好汉们都是可敬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当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便对本领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同时便开始膨胀,极度自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地开始进军别的领域。殊不知,当他们开始多元化发展的时候,悲剧的种子悄然发芽。
小企业靠产品,大企业靠制度。一个企业的成长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万万不可追求超常规快速发展。不要以为市场、收入、人才这些因素其一或者多个有所增长,企业也相应的有所成长。真正的成长应该是市场、收入、技术、管理、财务体系、人才、文化等互相协调并相对同步的发展,否则一定是不健康的。
对这些曾经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感触最深的一点分别是:
秦池: 产品生产能力太低,远不及市场营销能力
巨人: 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太差(对于软件行业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零负债”理论的无知,对快速扩张的痴迷
爱多: 轻视管理,合伙创始人之间的股权之争足以摧毁一切
飞龙: 诗人般企业家的悲剧——企业家不能像文人一样直面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尽可能的塑造一个正面形象。执行力比形式重要得多
三株: “利益共同体”理论的感悟——企业应该和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玫瑰园: 摊子越大,能力和资源也要相应的越大
威海赢: 企业和政府的职能是不同的,盈利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最先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未必是好事
太阳神: 空降兵多数情况下都不会起作用,企业高管一定要内部培养
南德: 空手套白狼只是偶尔会得逞的奇迹,资本不是万能的,只有制造业才能真正的创造财富
亚细亚: 企业形象策划对企业的短期发展很重要,但是长期还得靠主业
虽然曾经的英雄都不再被大多数人所记得,但是他们的故事依然精彩绝伦。
「大败局Ⅰ(修订版)」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一直很喜欢吴晓波老师的书。
这本《大败局》我觉得更多的是作者站在作家和传媒的角度,以一个理性的局外的犀利的带有感情色彩地去描绘一个个华丽崛起最后又轰然倒塌的企业和企业家们。
其中大部分企业是八九十年代的,以至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没听过当年商坛声名显赫的那些人。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生命往往都是辉煌而短暂的。史玉柱,飞龙,牟其中,秦池,瀛海威,宗庆后……这些都是胸怀理想,谋勇过人,敢于创新,同时也是勇于挑战的人。透过这本书,既让我们看到了机遇,才智,信任,情感,又让我领略到商界的残酷无情甚至卑鄙。当三株最后面临失败的时候,一个对手对三株的评价是“声势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分公司漫天遍地,市场昏天黑地,经理花天酒地,资金哭天喊地,经济缺天少地,职工怨天怨地,垮台同行欢天喜地”面对这等评论,三株董事长吴炳新先生也只是淡然一笑。因为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年代,是一个快速更新变代的年代,失败者不应该有姿态。
读罢此书,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企业,现在在网上搜索只有那么几个网页,不由感到唏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曾经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是多少人的英雄谷,又是多少人的伤心地,但现在我们已经听不到他的名字。我个人有四点体会
1.搞企业要充分利用广告和媒体的力量。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但传媒如小人,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2.做企业要大胆创新,但同时也要务实,有一个具体详明的规划。但是就像跳水一样,动作越少越安全,切不可想一出是一出,朝令夕改。
3.任何一家企业已不可能仅仅靠一个创意或一则神话取得成功。知识、理性成了新经济年代最重要的生存法则
4.如弗·哈耶克所言,“如果我们要建成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必须有从头做起的勇气——即使这意味着欲进先退”。任何时候,不管处于地狱还是低谷,再泥泞艰难,都要拥有自信和坚持的决心。
最后,向吴晓波老师和那些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们致敬。
2017年8月20号于 乌兰巴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