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傅敏先生对这部当代经典的最新修订,以傅雷夫妇为主线,傅聪信以附录形式收入。编排上更重视傅雷家书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对傅家父子之间关于音乐、文学等艺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以及对文学艺术名家的讨论等都尽量忠实收录,是更厚重、更原汁原味的傅雷家书。基于家书完整著作权的独占性,本书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看感人。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和家书墨迹与内容相辅相成,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迥别于其他内容不完整的选编本。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最开始知道《傅雷家书》,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推荐书目里看到的。时隔多年,内容早已忘记了。只记得当时是在数学课上,偷着把摘录的那一小段读完的。头些日子看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有一段采访傅聪老师的话。他问,您平静了吗?傅聪老师说,我从来没有平静过,从来没有。看到后面才知道,傅雷夫妇是在文革期间双双自杀的。震惊之余,想着一定要把这本家书好好读一遍。
文字真的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傅老仙逝几十年,我从未见过他,可读起这些往来的家书,却莫名觉得亲切,仿佛这一封封的家书都是写给我的。书中的内容太丰富了。针对青年人遇到的问题,傅老会一个一个掰开了、揉碎了,再逐一进行清晰透彻地解答。
对于时间:傅老说,只有把日常琐事都安排明白了,才不会耽误正常的练琴时间。我虽然不是艺术家,但现在对于时间是非常珍视的,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朋友的邀约,一般能推就推了,没觉得不好意思过。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会责怪。毕竟每个人时间有限。只是这次爸爸从外地回来,有事说要耽误我一天时间。正常就随他去了,但想起傅老对傅聪老师说的话,开始停下来思索了一下。这件事儿我不去他也一样能办成,我要是去了,全天的时间就都浪费了。说明了原因,爸爸也表示理解,事情的最后也很圆满。
对于理财:傅老说,要懂生活。作为艺术家如果不懂生活,这绝不是荣誉,而是缺陷。懂生活不是要我们如何奢靡,而是要生活有条理。最主要是要认真安排好物质生活,养成记账的习惯,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最基本的正常生活。我们不需要大富大贵,只要保证收支相抵而略有结余就好。
对于艺术:感叹有太多好的观点了!不胜枚举……只举一二例:傅老说,艺术要渗透,而不能强迫接受。首先想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一个地方反复说很多次,学生还是不会时,也许我应该做的不是强迫灌输,而是不断“渗透”。通过反复的示范,让他们模仿,另一种是出现问题后,一节课只重复二三遍,让孩子先期有个记忆,剩下的通过后面不断的上课、回课做循序渐进地了解,直到掌握。当然,其中需要无限的耐心。
另一触动我的点是傅聪老师关于触键的看法,音应该是在未弹之前就想到它的音色,心中先有,手上才能表达出来。道理都懂,但是这一段简短的话却真心觉得无比受用。音乐是抽象的,但是怎样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而具象地表达出来,表达的音的程度又该如何把控,都是至关重要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受教。刚买了傅老极力推荐的盖叫天前辈的《粉墨春秋》,有时间塌下心来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习。
傅老是一位既严格又慈祥的父亲,作为男人,他的心思又难得的细腻,总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疏导。对于艺术,又有着极强的敏锐。所以他既是孩子的父亲,也是孩子的老师和挚友。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作为女生我无比钦佩傅聪的妈妈,朱梅馥女士,她为了家庭的隐忍与无私的付出,相信这是我,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女生做不到的……母亲的爱如流水,看到她的书信,虽然写的大部分都是日常,但是里面充盈的都是满满的爱,我也想到了我的妈妈。我最爱最爱的妈妈。幸而她一直在。别无他法,只有珍惜。
最后,对于傅雷夫妇的悲惨离世,内心是无比悲痛的。文革离我们太过遥远,我实在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时期。很多书籍中,都是几笔带过。最近想看看季老的《牛棚杂忆》,去看看那个不一样的时期,那个用无数献血和泪水铸就的惨无人道的时期。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傅雷家书》随手记
每读完一本书,就略写一写我对内容的大致印象,是从大学开始养成的习惯。那时候看的纸质书,因此笔记是恭恭敬敬一边翻书一边写在笔记本上。如今为了让一些碎片时间不致浪费,便用电子书代替,书评亦相应的懒怠下来,也不能一边翻书一边回忆,只用打字的方式凭脑海中的一点点印象更略的记一记了。
之所以这样执着的要记一篇读后感是因为我的忘性实在大,若没有这样一篇笔记,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将书中内容忘的干干净净,为了不至于活成一个没有昨天的人,我只好逼着自己多用文字记录。但苦于水平有限,我倒也不会怎样认真详尽的去分析讲述或评鉴,只依着读完当时脑海中仅存的印象把想法记下便罢了。因此写得并不是十分好,对于别人并没多大可看之处,对于自己也只是作为日后回忆的凭据而已。
看《傅雷家书》着实是一件让我坐立难安的事情,以前常觉得看书是静心修身的,但读这本书倒起了“相反”的作用!何以如此?原来是心中羞愧不已所致。看到傅聪是一个如此优秀又刻苦的人,一经对比难免如坐针毡,悔不当初。 再看傅雷先生对儿子的殷殷关切,为傅聪先生的种种决定细致又周密的分析利弊,权衡得失,对傅聪先生的生活事业给予许多中肯又不失学问的建议,亦父亦友般的探讨艺术或生活,而且还有诸多见地十分高明。真让人忍不住赞叹傅雷先生生活智慧之练达,艺术造诣之高远,既是有渗透骨子里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亦将西方文化遗产研究的透彻深入。以至于在看书时我常有惊叹,傅雷先生虽早年曾出国留学,但之后便常居于上海,然对于西方学者诸如罗曼罗兰,罗素,巴尔扎克,音乐家亨德尔,莫扎特,巴赫,肖邦等等了解之深竟如同老友一般!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最后一个奥雷里亚诺,他被禁足在家十数年(大致),然而对于从未见过的世界却了如指掌。甚至更远的地方也没有他所不知的事。
正由于傅雷先生博闻广知,因此他常会根据儿子最近弹的曲子,研究的作曲家,而相应的推荐一些书目,以补给儿子对于这位作曲家的生平生活方面的缺失,便是对媳妇亦是慈眉善目,既讲些生活经验道理,为儿媳的发展推荐些相关读物,也不至于有卖弄之嫌,常常是谦逊小心的。如今对于我们这些读者可算是如获至宝了,不仅有了做人处事做学问的标准,还收获了一大堆成长书单。快慰!
既为家书,便是展现傅雷先生生活中的样子,了解一个真正的学者,翻译家,艺术家私底下是怎样教育孩子的。的确令人赞叹,傅雷先生对其子要求十分严格,原则上的问题是一定会贯彻到底的,所以傅聪先生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亦常常自我批评,自我反思。也是谈话商量讨论式的,他不仅只是想了解儿子的近况,同时他也可以从儿子的思想中汲取新的学问知识,多了解当时国际上的音乐观点,审美水平。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重大启发意义,学习当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学,无一事不可学。好家风果真是以身作则的呀,父亲如此,儿子又能差到哪去?
只有一事令我怅然,长大后的傅聪离开家万里,傅雷便常提到后悔当初对孩子太过严厉,希望他能改掉这暴躁的脾气。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比将起来更觉心酸,父亲们虽然常说不该如此,作为儿女如何会怪父亲的严厉呢?只是更自责自己做的不够好,才会让父亲生出这样后悔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