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读后感2700字
从别人的观点看我们的历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史实上面与课本里的历史书没有什么出入,但组织与观点很有新意,摘录一些主要的不同于我们历史课本的观点吧:
1、整个亚洲文明可以说都是大冲积平原的产物。在这些冲积平原上,有着天然肥沃的土壤,人们的农业耕种才能因而得以被激发。于是,在西亚出现了巴比伦,在东亚的中国形成了“中原地区”。️历史地理论
2、对于生活在同样地方的中国农民来说,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不同。️永远不要做中国农民。
3、中国人最初的宇宙观,尤其是把事物分为两个一般类别的原始“分类法”,很可能就来源于此(指的是农耕文化的应时而作与男女分工)。这种分类法直至现代仍然支配着中国的哲学体系。️两分法
4、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诸侯国”,它们的形成大多与地理因素有关。今天中国一个省的面积,往往相当于几个欧洲国家的大小,并且像那些欧洲国家一样成为永久性单位(地理位置相对固定而一直存在)。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些单位总是反复出现。️值得参考的乱世经验。
5、(秦始皇)通过大规模的人口交换迁移,他成功地瓦解了最顽固的地方分权制。
6、(秦始皇)这位中国的恺撒下令焚毁其他各家学派的典籍,尤其是儒家的著作。这一措施招致了历代文人学士对他的不满和怨恨。在这一时期,守旧的文人学士因为依恋和向往过去的封建礼制,无形中成为了被秦始皇废除的那套封建旧制的忠实拥护者。️人们的思想恐怕只能引诱而不能禁止打压,人心天生好奇。
7、(刘邦)他常常在一位姓王的女店主的店里喝酒。️认证着古代和现代中国农村(镇)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不同。
8、刘邦并不甘心就这样受制于功臣,他玩起了左手出,右手进的游戏,随便找个理由就要调动被他分封的地方王侯,让这些王侯感觉自己不过是普通的地方官员。最后这些王侯被逼得一个个起来造反,最终结果自然是被他一个一个除掉。最后,这些新兴的诸侯都沦为了空有头衔而无实权的贵族,皇权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分公司主要领导隔2年也要调任。
9、儒生学士们开始表现出了未来官僚阶层的端倪,他们使得皇帝在与新兴封建贵族阶层的斗争中有可能占上风。这个新兴的封建贵族阶层主要由亲王们构成,它不断发展壮大。为了架空这些贵族,汉武帝用文人组成的政府机关来取代他们,这些机关的任职者为先贤鸿儒的子弟。与此同时,他任用出身卑微的军官接替了这些贵族们在军中的职权。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未来的官僚阶层将使得中国的专制政体完成其“平天下”的任务。️政治就是力量平衡的艺术,管理也是。
10、中国历史上,随处可见这些儒生学士们所发表的雄词伟论。它们是官僚阶层不变的信条,最终这些信条压倒了古代中国的尚武精神。汉宣帝曾经感叹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在今天,那帮“和平发展主义”公知份子需要我们开始警惕了。
11、公元10年,王莽设立了一个政府机构,其职责是管理国家经济。最后,他下令垄断所有的黄金。️黄金在那时实在没什么卵用,就连最贵重的饰品也以玉为尊,金本位是不是植入人类基因的一种观念?!
12、精明的刘秀很清楚该如何结束一场革命,他把那些精明强干的造反者都挑选了出来,于公元27年将他们统一整编进入了自己的大军。️招安,把义军变成国军,把敌人变成自己人,这是帝国平叛的关键策略。
13、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班超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明领导者。
14、一种宗教必须提供能够让信徒祈祷,进而求得保佑的超自然存在,因此菩萨的创造必不可少。️嗯,如果以后创立宗教应该在一开始就注意到这点。
15、在中国文人的思想观念里,军事战绩从来都无法跟文化成果相匹敌。出于传统哲学观念,或许还有几分对武将阶层的嫉妒,文人们常常贬低一切崇尚武力的政策。但是,每当因为反对武力而导致外族入侵的时候,他们又会用一贯的“怀柔”主张和事后的爱国主义,去批评赢得胜利的军队。由宋代可能是最符合传统标准的文人所编撰的中国通史——《资治通鉴》正是这种观点的最佳代表。️同10,警惕。
16、这些作品,使得中国的绘画无限接近了形而上学领域。宋代的陶瓷也偏爱使用一种颜色,最多也不过是在一种颜色上搭配另一种颜色。绘画与陶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好,是因为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迎合了爱好艺术的宋代上流社会的品位,他们认为,适度的节制才是最高层次的奢华。宋代瓷器的美,在于它无声的高贵、精致的阴影与微妙的和谐。它的质地、色泽、声音和光彩,既能满足观感的愉悦,又能让人体会到微妙的触感。正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和现代低奢的极简主义很是契合。
17、印刷术并不是由某一个中国人发明的,也不是某个天才大笔一挥就出现的。印刷术是潜藏在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三项更古老的发明中,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推进后,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想起了胡适的那句话“创新就是不断模仿到头来的那一点点改进”和丰子恺的“渐”字观。
18、朱子学说就这样遏制了中国思想的爆发,过早地结束了公元10、11、12世纪以来的伟大哲学复兴。朱子学说还被官方当成了信条,从而阻断了知识分子深入思考的道路。整个官僚阶层因此而变得毫无建树,照本宣科、死搬教条,醉心于功利主义。朱子学说应该对公元13至20世纪之间中国哲学思想的僵化负主要责任。️朱子哲学并不需要负责,主要责任是明朝官方将这种太过完备具体的哲学当成了信条,并通过科考在全民强推。
19、在(元朝)后来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这种伟大的创造力的痕迹。相反,我们看到的只是自信的缺乏和对外部世界的普遍不信任。一个因为受过伤而变得怯懦的民族灵魂,再也创造不了曾经的辉煌,那个逝去的伟大时代渐行渐远。️谁来创立一门历史心理学?
20、日本参谋总部的计划,与1894年中日战争期间所采取的计划完全一样。日本侵略者试图跨过鸭绿江,然后穿过辽东半岛,接着闯过山海关,进而直逼北京城。️小鬼子忘我之心自古有之,且以后也不会消失,所以,警惕啊,不要轻易说什么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不要轻易说原谅与和平,不要胡说什么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国民无关这类自欺、伪善的话了,外交上用来讲讲场面话没错,用来教育国民就误国啦。
21、(郑成功)他的父亲是一位华人基督徒,母亲是一位日本女性,他的师傅是一位西班牙征服者,由于外族的入侵,他被迫生活在祖国的边境。种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拥有了比其他中国同胞更为广阔的眼界。️论眼界与混血的重要性,可是,郑成功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啊。
22、中国历史发展的模式常常出现这样的特点:出现了两三代特别有能力的统治者之后,王朝就开始走向衰落。️今天我们需要严肃的思考这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