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日常》读后感1800字
其实书名改为《梁晓声的日常》会更加贴切,或者《梁晓声眼下中国人的日常》也不错,但有点长,《中国人的日常》这个书名过于庞大,梁老这样写,会有人曲读内容,我就是其中一个。
很荣幸通过这本书认识梁晓声,作为学生,我也很庆幸中国还有很多这样有“血”性的老师,不将科研,论文放在重心,更多去关注社会问题,真正担得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个词号。当然,作为作家,梁老是无愧于“作家”这个称号的,他的作品未脱离现实,未粉饰太平,就像“庖丁解牛”,一层一层,冷静客观的将社会现实摆在你的面前,你无处闪躲,也无法否认,中国的经济是进步了,国际地位是提升了,人性的改变却仍然漫长。
梁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觉得自己一生顺风顺水,得福于在不同阶段都有贵人对他倾囊相助。小学被贫穷打击得毫无自信时,北大荒当知青时,作品投稿推荐时,上大学经济拮据时,他的人生其实不可谓顺风顺水,但难得一颗可贵的心,始终将他人恩情铭记。待到成为作家时,不论求助者身份如何,他也会尽份内之力。帮助陌生的女孩找工作,帮助指向于声乐的青年找老师,帮助素未谋面的人称腰打气,只要对方出于善意,只要对方乐于进取,他都会搭把手。人生嘛,哪有一帆风顺的,能遇上的,多少帮衬点,这是梁老的为事之道。
梁老活于现实。从笔下人物形象可以窥见:身处社会底层,内心向往美好,愿意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其实这种角度有种“开脱”嫌疑,与主人公对立的人往往愚昧无知,疑神疑鬼,内心毫不充实,不愿意以善意去揣测人心……这种对比下,那一股向上劲的人显得富有韧性和毅力,而那些不相信的人责显得毫无人情味了。
梁老对于目前这个社会,内心还是有所希冀的。他希望社会上互帮互助的现象多一点,希望为官的多为百姓着想一点,希望做父母的对子女教育规范一点,希望国民间袖手旁观的事迹少一点,希望国民的素养提升更多一点……其实一个人对于社会有所求,即使对于目前这个社会感到失望,但立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内心果然还是希望社会更好一点。
梁老很愿意为弱势群体发声。何为弱势群体?老人?小孩?妇女?我觉得在梁老的笔下,并未一概而论。我的理解,弱势群体,是不同于一种环境下的少部分人。作为群居动物,人一旦集聚起来,就会有村落,发展为城市,一个小团体有一个小团体的“规矩”。这种“规矩”非成文规定,但团体内的人却都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受约束。就像在村子里那位制止砍树的教授为弱势,城市里那些从农村来的少女为弱势,街道里流浪猫狗为弱势,……作者对于这种对象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不光作者,我想每个人对于以上对象都有一种亲近感,人性本善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梁老相信“人间自有温情在”。每个人都愿意相信,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一个国家的性情如何,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民决定的。中国历史悠久,国民性格断然不会过于“激昂”,几千年的历史将原有的棱角青涩磨去,留下的是包容与圆润。中国阶层分化,层级之间鸿沟明确,若想改变命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又有那么一些人,让我们相信,不论社会发展面貌如何,总会有温情存在。那条被原住民讨厌却又日渐依靠的老街,周围人对咪妮和巴特的关爱,这些融入生活的爱让人心底感动。
就像梁老所说,这个社会上,“善”与“恶”总是相对的,一道光,有光明必有黑暗,有明亮必有阴影。没法消除一面,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欲享光明,必受其暗。所以,对于有些现象,梁老表现得愤慨,但又承认真的是无可奈何,何为对,何为错,还真不像书里给你教的那样有一套规矩可循,一旦有人参与进来,所有事就会变得麻烦起来。
作为作家,梁老不屑于去写那种畅销小说,所以导致他的作品大都小众。梁老有身为老一辈作家的坚守,也有身为老一辈作家的原则。他陪中国一起经历的这些年,见过很多事,让人动容的有,让人寒心的也有,但他能在这些经历中不忘初心。
这是一本作家对于现实深刻反思的书,也是一本前辈对于后世经验启迪的书,书中没有大道理式的说教,也没那些为写而写的词句呻吟,有的只是一位有“心”的作家对于社会的他的理解以及观点。作家不需要故作深沉,也不需要刻意组织语言,梁老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定是一气呵成。
作为后人,我能做的,是对内容进行“舍取”,留下自己认同的,往后为人处世中多多借鉴学习,不枉对“中国人”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