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1300字
买了纸版准备送小朋友,在小朋友长到能看以前先留在家里给我妈看。个人觉得,美的文字的熏陶,从初中开始都有点晚了,最好从小学五六年级,早慧的三四年级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太早,认知程度还在看故事的层面就提前读散文,又怕孩子没兴趣,留下负面印象甚至抵触心理。
我自己是初一被同桌启蒙的,但小学后期早已感到对课本和作文系统的不满,恨未能觉醒得更早一点。之前虽然看了那么多故事小说,但只能算是打下了识字和表达的基础吧,对语言审美来说一点都不算数。
这本书以鲁迅为开篇,选的是散文诗集《野草》里面 “好的故事” 和 “雪” 两篇 (话说我也是才知道野草被定义为 “散文诗集” )。虽然我最喜欢 “秋夜”,但并不好读,选的这两篇算是最适合孩子了。
沈从文 “滕回生堂今昔” 选得不算好,湘行散记里面如果不论书信只看散文体裁,最好的是 “鸭窠围的夜” 和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然而可能因为只要出现水手则必然会写到 “吃四方饭的妇人”,对小孩子保留也不好,删改了也不好吧。。。
傅雷家书选的是翻译的一段论莫扎特,也不算最好,不如傅雷自己写的部分观点。但信里提到 “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 这一段倒还不错 (尽管也不是他表述这个观点最集中的段落)。
史铁生 “我的梦想” 选得有点偏,但 “我与地坛” 也实在没法选,一是太长,只选一两节又不完整;二是调子太荒凉,还是再大一点再看吧。
贾平凹的散文我以前没看过,但是这篇 “黄土高原” 把我给看笑了。猛一看很扎实,很惊艳,甚至有些像刘亮程的味道,但仔细看就觉得还是差着档次。总结一下大概有三点:1,虽然用词算是讲究,但是气韵磕磕绊绊的不连贯,没有刘亮程那种一气呵成的畅快感。2,刘亮程是以万事万物为主体,予万事万物以生命;贾平凹这篇顶多也就到了为主体的层次,甚至还有人为刻意地将事物奉为主体的感觉,事物没有展现出完全自主的生命活力。3,因为没有自主的生命力,也就没有刘亮程那种随处流露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感,而只局限于描写眼前所见了。
刘亮程的 “寒风吹彻” 和李娟的 “河边洗衣服的时光”,虽都并非我个人最喜欢的,但也都是很喜欢的篇目。我个人最偏爱的散文写法,大概就是将时间和空间都分别荡开,并于不同的点再次交织融合,从而使文字呈现出纵横开阔的质感吧。李娟是新生代里比较少能做到这一点的,很难得。
其他篇章,也都出自名人名家,只因为我没有看全他们大部分的文章,所以不敢妄议选得好不好。
这本书还有很可贵的一点是,选了竺可桢这样的科学家写唐宋诗里的物候,李零这样的学者写史学中的文学力量,陈从周这样的建筑学家写园林等等,使文字之美不再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和各种学问融合到了一起。
还有一篇高尔泰的 “月色淡淡”,有尾无头,是回忆干校里的学者,被回忆者也没有名字。但或许正因为这种无名的特性,使这一篇在同类文章里面算是写得特别好的。编选者真是有心了。愿下一代,下下一代……都还有人知道并记得那段历史。
最后,这样的书再好,也只是管窥,而不是全貌。看过这本书以后,比较喜欢哪个作家,再去找其选集甚至全集来看,这样才是这本书能起到的最好的引导作用吧。就算还形成不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如果能开始渐渐培养出阅读风格,也是很不错的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