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2500字
镜花水月梦中尘
也是去过许多地方的寺庙,也有进门敬香拜拜的,也有进门背手参观的,我本以为的佛教,便是进了寺庙请一炷香或一炷昂贵的高香,烧香四面拜,然后很虔诚地给菩萨磕头内心默念“菩萨保佑身体健康、菩萨保佑高升发财、菩萨保佑早生贵子”,诸如此类……又或者遇到位师父合掌说阿弥陀佛。而向来,认为学佛这件事,离一般人的生活是那么远。此番读了《金刚经》,真是略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佛教,对于普通人,却是“这么远那么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无坚不摧,南怀瑾先生讲这个经名,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佛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众生皆能成佛,一切众生本来皆是佛,众生悟道,便是有了大智慧而登彼岸。不是佛教徒,也可以读《金刚经》,也可以悟道,便是金刚能断。
以日常的爱好,定是要钻入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中去。“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你们看到的微尘,其实是没有的,只是被叫做微尘,你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没有的,只是被叫做世界……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南怀瑾先生作“镜花水月梦中尘”,“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了“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的核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既是佛法,也是修证。反反复复地,一直在说“清净心”这个“心”。想起常常觉得自己很浮躁,停不下来,安静不下来,修行“清净心”这件事,似乎可能很适合我。
读《六祖坛经》读到五祖叫诸门人作偈以传衣钵,“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这个实在是描写得太好了啊,那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和心态。最后,他在夜里把偈偷偷写在壁间,心想:如果五祖看见说好,我就得传,如果五祖说不好,则是我“宿业障重”。这种心情不仅仅是忐忑,而是心机了嘛。这佛经写得实在可爱,那种焦急之态跃然纸上。神秀作的偈是什么呢?“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另一边呢,上不了殿堂的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便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于是徒众总惊,无不嗟讶。五祖将衣钵夜传慧能。堂上之人、堂下之人,谁才有清净心呢?这是一目了然了。五祖给慧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立刻就悟道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识见了自我的本性是清净的。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信一切众生皆是佛,信此心清净,自见心性,修法一切,都能使人达到清净心。所以,南怀瑾先生说“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即生实相。可是呢,有了清净必然得有一个相对的不清净,《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磐。”所谓“知见无见”,便是见到空。
佛说什么是清净心?“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的清净心,就是无所住的,一念放下,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也是《心经》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再回到《金刚经》本身,这部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版精华,阐释了“无相度生”的现实意义。
(以下为玉佛寺绪明法师教导。)
“应无所住”,是行菩萨道所要达到的目的,“生其心”,是修习菩萨道的根本所在。人们总是念念都为自己,佛说,为了利济众生,应将个人利益搁置,“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是佛“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为何却说“实无众生得灭度”?
不执于有相度生。真正的度众生是无相度生,而不是有相度生。所谓“无相度生”,是“三轮体空”来度化众生。“三轮”可不是三个车轮,而是能度的我、所度的众生、所作的度生事业。不执著于这三样,去度化众生,才称得上为“无相度生。”但是实质上,没有众生得灭度。如果有众生可度,便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有分别就有爱憎,有爱憎就有取舍,有取舍就不是平等度生。
众生即非众生。一切众生,都是因缘所生,只是示现种种身相,所以佛说众生,是为假名的众生。然而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旦能够反照而明心见性,就不是众生了,所以“众生即非众生”。
善待一切众生。度化众生,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有情,尽可能善待每一个有情。因为自己不希望受到别人的伤害,别人也希望不要受到伤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许多时候我们为别人做一点儿事情,并不是很难的事,难就难在我们有没有这样肯帮助他人的心。当体悟到众生平等,就会明白如何去爱一切人,如何去帮助一切人。当你以谦虚恭敬的态度善待他人,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当你帮助别人使他人获得欢喜,会发觉自己也感到幸福和快乐;当你能为别人设想,会发觉自己多了些谅解,多了些温暖,也给你带来了方便和好运。相反,如果你无心度化众生,至少不要与人为恶;如果你无法助人为乐,至少不要损人利己。伤害别人,往往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伤害比你强的,那是自不量力,显得愚蠢;伤害比你弱的,那是雪上加霜,显得狠毒;伤害与你旗鼓相当的,那是棋逢对手,十分疲惫。
度生不求果报。我们时常在利益他人的时候,希望能够得到感谢;在给事他人的时候,希望得到回报;在供养他人的时候,总是有为了增长自己的福报而做的想法。其实,帮助他人不求果报,就像人有了眼睛一样,看清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此不求福德之将至,反而“其福德不可思量”。
当下时代与社会,常常认为的是“好心没好报”。一切颠倒:好心成了愚蠢,自私成了智慧。当你在帮助他人时,如何能有“好心不图报”的信念,即使触一鼻子的灰,也不在乎。面对复杂的物质环境和人情事理,以“应无所住”来降伏其心,才能真正地生起清净的利他之心。也只有生起这样的清净心,才能真正地“应无所住”。和谐社会、人间净土要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构建。
一寸土,一年木,一花一树一贪图,忘前路,忘旧物,忘心忘你忘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