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900字
有些文章只看题目便足矣。《春风沉醉的晚上》,虽然我是在这萧瑟秋日中看到它,但还是被这写法给惊艳到了。
话说关于郁达夫我第一反应居然是个笑话: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期间,经人介绍,结识郭沫若。郭对廖的名字十分好奇,便问:“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自称为兄?”廖冰兄告诉他,因为其妹叫廖冰,所以他叫廖冰兄。郭听后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我知道了,那邵力子的父亲一定是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就是郁达了!”当时笑了很久(我这奇怪的笑点️),尤其觉得郁达夫比较好笑。后来读过他的《故都的秋》,觉得这文章写得还真对得起他这个姓,是真郁啊!当时年轻气盛,于是就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家,总觉得日子得过得烈火烹油繁花似锦才行,就没再关注过他的其他作品。
《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我印象里模模糊糊的好像是部电影,看到书后才明白这只是郁达夫的一个短篇,还是一贯的阴郁,刻画出一个民国时期潦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集子里其他作品也相当不错,我发现郁达夫跟太宰治的风格特别像,虽然郁达夫文中的主人公说不上是无赖吧,但无奈总称得上,而且他好像特别擅长景物描写,大概拥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的人都对环境自然有着超乎寻常的感受力,集子里随便一篇都有很美的景致出现:
绀碧的天空,高得渺渺茫茫。窗前飞过的鸟雀的影子,也带有些悲凉的秋意。仲则窗外的几株梧桐树叶,在这浩浩的白日里,虽然无风,也萧索的自在凋落。
我尤其喜欢那篇《采石矶》,因为写的是清代诗人黄仲则,仲则那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让人觉得此句只能是天赐而不能人力矫造,而且也正应了郁达夫这种阴郁萧索的文风。人越成长,需要独自一人的时候就越多,每每看到城市繁华的夜景和热闹的人群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过去》里那句:
五十支的电光,到了后半夜加起亮来,反照得我心里异常的寂寞。
繁华落尽是苍凉,其中滋味只能暗自咀嚼。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人生的好事,到底还是在后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