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800字
<心之给养>
晚饭后,去园里散步。
离开北京一周,前日回来,我北小园里,两树的樱花已怒放,午夜里静静地,落了雪般厚厚的枝。
放下背包,树旁伫立,片刻间,一路风尘尽散去。我选了手边的一枝,折回来插入瓶中,体会「浮生记趣」之妙。
今晚,步星入南园,窗下的杏树已经生出了细叶,一周前的花瓣已退下,剩暗红的花萼托着绒绒花蕊,与枝发的绿芽。迟开的零星般,独然静放。
之前开得热闹的那株樱树,被细细密密的新叶覆盖,依旧显得琐碎与拥挤。
路过一丛迎春花,绿叶间点缀着迟去的花儿,迟与早,先与后,不过是各得其时。
水池还是干的,岩石上,两只白猫蹲坐。我迟疑一下,想转身去别处,便不会打扰到他们的闲适。却不成想他俩跳下岩石,跃上池台儿,奔我过来,轻轻地在我身边,像老朋友一样蹲坐下来!我也蹲下来,与它们无言“对坐”,心里有暖流。
两年来,与园中的猫儿为邻,同对春夏秋冬循环,日出日落流转,雾霾风雪,雨露风寒。
开始时,我也有狎戏,以食物,博其好,承其欢,此等假意,竟不自知。
渐渐地体悟到真的意蕴和味道。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中,安静下来,素心本真,素面本色,生活原味,自然呈现,于一茶静饮中,在一物洁净里,热燥自消,假具自焚,清净明了,映于素面素心之间。
还好,我没有好事,收留园中的猫,看起来它们得到了呵护,但却失去了天性的自在和自由,失去了独立成长和能力发展的机会;它们得到了豢养,成了附庸,又沦丧的天性,日夜受其折磨,不得安宁。可见,往往是被喂饱的肉体,却有着最饥渴的灵魂。
尊重了自己的人性,自然懂得尊重物性,物与人同出一处,实质本就没有分别,只是名字不同而已,老子「道德经」开篇即是关于名与实的高见。名只在我们的意识里,而实才是实际。
不言之教,是在安静的、实在的生活中,体悟出来的,从来不是书本中,学问里,也不在学校课堂,由师由友教出来的!
它在手边,在自己的居家生活的劳作中,为自己,打理一衣一具,为自己,制作一餐一食,为自己,泡一壶茶,让自己,闲下来,静静的品味平淡的滋味,自己,便会正常、平常而自在舒展,这才是常态。裹于心上的油污,在擦拭净洁家居的点点滴滴中亦被擦去,呈现出“清静明了”。每日地亲自打理,人的心气渐渐就清了;心气清了,人便安静了;人安静了,自会明白简单与朴素才是本真;有了本分真诚,自然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珍惜自己的身心和所有,独自亦能活得自然而畅快,了然于胸,心有知足。
沈复的「浮生六记」之养生记,就“清静明了”给了“三少”之践行:口少言,心少事,腹少食。此言真实不虚!
尊重自己的天性,自会尊重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猫一狗,一鸟一禽,当然,也会尊重他人,不论远近亲疏,都能自得其位,自得其所,自得其乐。
猫,自由于天地间的精灵。平等相待,平淡相交。不刻意,不多事,不取悦,不热燥,相逢尽可静对,无需相濡以沫,分离大可忘却,畅游于各自江湖。这江湖,何尝不是你我生活本真,生命本色?
不羡一人,不恋一物,便就守住了心,心静了,身体自然安了。这就是安静之妙。清静明了,又怎会「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我也曾执意要收留一只猫儿,也曾造次地去帮助或寻求帮助,而猫的天性,是随遇而安,它不寻求帮助也不主动助人,安静地随顺自然,却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冬天寒冷时,也见它孤单独行,面有菜色;春暖花开时,又见它与鸟儿追逐,或是躺仰在岩石或土堆上,晒太阳或打滚儿,自在自得。
感与应,于“言无言,闻无闻,味无味,为无为”中,已现真存。
身旁的白猫,新春又生新毛,看起来,又短又白又柔软,闪灼出精气神。它一定不知它的名类是“猫”,它只是生活于天地间的一息吐纳,与我相同!而名闻利养,简直是雪芹笔下的蠢物石兄,才要去世上历享历享。
人说猫有九条命,我不知真假。但猫的灵性,我在这两年里却印对过。它柔软安静,随遇而安,不争不求,随分随时,尽享天年。
李敖曾有过世人爱猫与否的言论,虽觉他本人戾气,但他的话现在品来,竟觉有理。
的确,给养猫之肉体的名闻利养,皆为假爱,比如墙上挂照,美容院修剪,带着参加聚会,或用以打发寂寞。而真爱,却是解其枷锁,还其本色,任其天性,归其自然。
饱食的肉体,不缺的物质,却依旧不安宁,不足心,何故?猫,无言之教:自立自由,自在自足,心之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