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全集第一册:词集》读后感1700字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很多出色的、写得一手好情思好悼亡好婉约的男性作者,从西晋的潘岳到中唐的元稹和晚唐的李商隐,从南唐的李煜到北宋的秦观,再到清初的纳兰,个个惊才绝艳,笔下有神。这些人家庭出身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今儿个不论其他人,就论论纳兰。
有人说“最美不过纳兰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是高度评价他“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才情确实令我佩服,但我今天还是想扮个黑脸儿。
作为北京土著,我对纳兰的感觉让我莫名想起《老炮儿》里六爷张学军(冯小刚饰)对他儿子张晓波(李易峰饰)说的一句话:“我特么顶看不上你那怂颠颠二尾子样儿”。“二尾(读音三声yǐ)子”是北京土话,意思是有点娘里娘气的男子。纳兰出身朝廷重臣学士的富贵名门,这么好的家世,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人设,男儿大好年华大好才识当以江山社稷百姓苍生为重,然而纵观纳兰诗词作品,虽不乏怀古念友羁旅乡愁之作,但大多歌咏的还是悠思怀远的婉约情思,要么是你侬我侬的缠绵悱恻,要么是生死离别的迷离惝恍,纠结于春愁秋怨,诉相思叹哀思,虽将男子少有的柔软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不免给人感觉这个男人提不起气儿来,太执着于过去便会困于将来。
我自然是知道作者的创作与个人追求人生阅历都有关。纳兰不图顶戴花翎不幕富贵荣华向往山泽鱼鸟之愿。他的一生也不长,就在这不长的一生中也还算顺,更何况还有个武英殿大学士的老子,最关键是生在清初盛世没有危及国破家亡的严重的内忧外患,所以纳兰没有经历过李白的壮志难酬,没有杜甫的怀才不遇,没有陆游的政治排挤,没有苏轼的屡遭贬谪。这么顺的人设,除了痛失过原配正妻,除了自己本身性格里的感时伤怀以及由此造成的对身体的伤害,还真没什么糟心大事儿。没有太多坎坷复杂的人生阅历,所以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的诗词创作自然是少了太多可发挥的题材,因此他的性格,他的创作源泉,他的关注点也不难不放在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上。男子身上这种心思细腻的性格不是不好,只是如果太多,不免显得过于柔弱,这种性格的男子不讨喜。
同样是写悼亡,苏轼一生痛失过三位王氏女子三位人生挚爱,而陆游更是错失了此生唯一的唐婉,但这两个男人对待痛失爱人的心志、对待缅怀故人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死离别的性格和形象,真的跟纳兰不是一个画风。拿《江城子》拿《沈园二首》跟随便找几句纳兰的悼亡词比:
苏轼“明月夜,短松冈”,我记住的不仅仅是你的千里孤坟,更是葬你之地的自然之景。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天是好天,夜是良夜,景是盛景,酒是美酒,人却已不再是故人。我对你的思念已经化作自然之景,无孔不入在我呼吸的空气之中。苏轼让充沛的情感回归于天地自然。
陆游“此身行作稽山土”,我把我的人生得失葬于这脚下的黄土,我把对你一生的思念与亏欠也一并葬于这脚下的黄土,而我也终将入土,历史会记住我的根我的魂,后人所见所闻所到这稽山之土,也定会感怀我思念你的方式,也定会对我的人生得失有所回响。陆游把溢出的情深意长依附于故乡故土。
而纳兰呢,有几分“林妹妹”模样—“情在不能醒”,“愁无限,消瘦尽”,“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还有太多婉约得不能再婉约的诗句词句。王国维那样评价纳兰也是完全准确的,纳兰之眼之舌着实自成一派,他人难效,纳兰之细腻缜密,遣词造句之美也是别人比不了的。然而他这个人的格局与胸怀终不能上升到更高更大的层级,跟苏轼与陆游比起来,实在是娘炮了不少。所以,这婉约派与豪放派真不是差在诗词作品本身上了,而是差在作者本人的气节品性上了。
纳兰作品实在美,这点不可否认,也不能阻挡世人对纳兰的欣赏。但若你只看到字面层次的美,只读出韵脚押的美,若你像我身边很多小姑娘那样矫情地吟诵着他悼念亡妻的婉约之美,而不纵向地、横向地去比较去思考作品性情内涵与作者风度气质之关联性以及作者与其内在性格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之决定性,那么便会失去很多品读诗词的真正趣味。
FYI,我是打心眼儿里欣赏纳兰的才情的,只是不喜欢他性格中缺失的男子大格局的阳刚气度以及悦纳人生得失的胸怀。
PS,看尽这千山千水千才子,心中只会更爱那一天一地一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