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师》读后感7000字
看尽西风木槿花—— 刘伯温
明朝辅佐朱元璋的最大功臣刘基(刘伯温)一生才华横溢,能观天象、通玄学,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曾为自己算过卦,得知自己将辅助新天子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等他终于遇到朱元璋时已年近五旬,而后历经千险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他曾寄希望于朱元璋会在太平盛世之际继续重用他,却因为心胸狭隘的朱元璋害怕刘伯温渊博的学识而心生杀戮,串通奸臣谋害其至死。
于此同时,朱元璋把身边所有可能会威胁他皇位的功臣全部赶尽杀绝,留下的除了没有真才实干的卑鄙小人,就是谀官。
刘伯温即使没有帮助朱元璋也可以名垂千史, 他所著的《郁离子》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他安邦治国析理论道,被后人封为治国奇书。可惜这位大才子对自己的一生有更高的期望。 临死前,刘伯温回首这一生,写下了三首无题诗,其中一首是:
黄鹄高飞云路遐,野凫谋食但泥沙。
山中樗栎年年在,看尽西风木槿花。
作者评论说: “当生命如樗栎无人看重的时候,便会想着如何去当人人夸奖的栋梁。一旦当上了栋梁,回头一看,还是樗栎逍遥自在。”
人生理想的达成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命运由天定的。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不必太执着,学会看淡放下。懂得某些事态的转变并非我们能力所能及,随遇而安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呢?如陆游《长短句序》中的“ 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放下,是一种能力!
燕泥污我读残书——宋濂
在朱元璋称帝后,宋濂以帝师的身份辅佐左右。朱元璋的疑心病颇深,时时刻刻派太监监视身边的大臣,大才子宋濂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只能小心谨慎、逆来顺受、惶惶不可终日地在各种眼线和皇帝的淫威下度过了漫长的十几年。原以为终于在68岁高龄可以退休颐养天年(古人50岁已是迈入老年了),没想到之后两年不到的时间便被朱元璋以其孙的罪名一起打入死牢并处死,最后还是在尚存人性的皇后和其儿子百般劝说下同意免除死罪,发配去了四川。由于长途跋涉的异常艰辛,第二年宋濂便死于半路上。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里也有这样的领导上司,幸好他/她并不是一人独大的皇帝,幸好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选择权,可以拒绝同流合污,做一个灵魂干净的人!
深愧渊明与孔明——方孝孺
君子坦荡荡,视气节重于生命,方孝孺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作者归结为他的愚忠害死了他,而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与其父都生于乱世之中,恰巧遇上了卑鄙小人和暴君。试想他的父亲若不坚持自己的为官之道,与小人方便,的确不至于被两次贬官,遭杀身之祸。但是这违背了君子原则,他做不到。试想方孝孺要是识时务,同意为燕王立诏书,的确可以免去一死,也不至于有灭十族的悲惨结局,但是凭他的心智与傲气,能原谅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吗?如果学他的老师宋濂大智若愚,或许能活得久一些,可这并非方孝孺这样的气节之士能够效仿的。
如果说一般人的生存法则是遇事忍让,明哲保身,坚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么,方孝孺和当时400多名文人书生则视名誉和气节高于一切,对那位逃跑的秀才皇帝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大悲愿力应无尽——姚广孝
相比本书前三位帝师,姚广孝这位诗人和尚实在是太幸运了,朱棣不禁对他言听计从,而且在称帝后仍然相当尊重并照顾他。朱棣成功夺帝的最大功臣就是姚广孝,可惜姚广孝的能量过剩,竟于78岁高龄写下《道余录》这部批判儒学及二程和朱熹两人思想的书,不仅遭到天下文人的谴责,亲人和朋友也皆不待见他。最终他于北京圆寂(明朝朱棣迁都),享年84岁。
文艺情长石器小——解缙
解缙侍奉了两任皇帝,却仍然未改恃才傲物的狂妄本性,加上他的轻敌、不设防,这就构成了他的致命弱点。他自始至终都不懂一个道理,只要不是皇家人,便永远只是一个外人,站在外人的立场说了不该说的话,便会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能理解“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毕竟只有少数人。人心险恶,只要有一丝不利的风声,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在那样一个时代,精明一点,多想一些,才能活得长久。
匡时愧腐儒——杨士奇
不争不抢、不骄不躁、格守臣道、忠心耿耿、谨慎宽厚却又懂得变通的臣子才能在龙潭虎穴中活下来。
相比之前几位,这位杨帝师善始善终的命运是再好不过的了,80岁死于任上。这是因为杨士奇的性格,性格又与他的出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看一个人的性格,多多少少都可以了解到他/她的出生和生长环境。杨士奇自小家境贫穷,使他过早懂事,也更珍惜所获得的每样东西。当“生存”永远占据生活的首位时,就容易压制自我的情绪,以大局为重,所以才能成就杨士奇的政治生涯。但是杨士奇的一生,如果用现代时髦话来讲就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虽两次被打入牢房,出来后仍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地工作,从未享受过一天。想到这里,真该庆幸我们都生活在太平盛世中。在变动中的国家,像杨士奇这样的朝臣已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了。
醉时翻作醒时看——李东阳
生为臣子,最悲哀的莫不过遇上一位昏君,有昏君必然就会有宦官和小人,太监刘瑾以玩乐控制住昏君,假借圣名残害了千千万万无辜的忠良之臣,欲加罪名廷杖致死,不死的便戍边,整个官场乌烟瘴气,到处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
李东阳四岁便被誉为神童觐见先皇,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不得不在晚年苟延残喘地与八只豺狼虎豹共事,以他倭迤避祸的方式,换取刘瑾对他的容忍,然后小心翼翼地对受迫害的官员进行保护。正如作者所言:“李东阳的处境何其艰难:一方面,他要与刘瑾、焦芳等一帮恶人为伍,既不能同流合污,又要操劳国事,弥缝艰难;另一方面,他还要忍受来自同类的误解和伤害,既不能辩解,更不可报复。事实上,来自同类的伤害让他更为伤心。”因此,早已心力交瘁的李东阳在64岁时十二次申请退休,终于在两年后得到准许。
虽然他如愿退休,闲赋在家一身轻,但是为官多年留下的痛苦却时时拉扯着他。作者称他不及杨士奇有分寸感,但是我认为一位大文豪能在昏君与宦官的排挤之下,忍辱负重那么多年已是极大的不易!在当今社会中也存在许多像刘瑾这样的恶人,比如在一家公司里,恰恰就遇到了人品卑劣的上司与豺狼虎豹似的同事,请问谁能做得比李东阳更好?能坚持得更久呢?
屡经忧患身心老——杨廷和
杨廷和,又一位刚直不阿的首辅因蛮横专制的小人皇帝而含恨而死。
杨廷和也是一位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玉树临风的有为青年,从入朝辅佐第一位淫奢至极的武宗皇帝起,便开始了痛苦的官场生涯。武宗皇帝不问朝政,整日沉溺在淫乐之中,谁斥责他便杀谁。导致宦官滋生、民不聊生。虽然武宗命绝31岁,但随即上任的新皇帝更加专横霸道,记恨所有反对他不合礼节行为的众臣,甚至恩将仇报把推崇他上位的杨廷和及杨家众臣贬为庶民流放。
天下众生仅仅在杨廷和代职的37天里才见到一位公正廉明的“国君”,见到太平盛世的一丝曙光。然而,这短暂的一切在新皇帝上任后便烟消云散了。
在明朝,文官为了天下社稷不怕死,用生命去教化皇帝,可是在“一人独大”的封建社会里,千百万官员的救市理想仅仅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丹心原不负纲常——张璁
张璁五十岁才从一名“官场实习生”入阁成为皇帝身边的辅臣,华丽丽地上演了一出草根逆袭的故事,这都得益于世宗皇帝。世宗当皇帝,如同一场白日梦,因去世的武宗皇帝膝下无子,因此才有了他这个苗不正根不红的皇帝;张璁当首辅,是因为在世宗皇帝反礼节又孤立无援时,他曲意媚上、无节操地全力支持皇帝所得的,如同天上掉馅饼。
张璁这位政治投机者,因其高位并非靠实力所得,因此对周围人的言行态度非常敏感,瑕疵必报。比如:“张璁与另一位政治暴发户——吏部尚书的桂萼联手,将他们看不惯的二十二个人调往外地。这些人都是翰林院中学有建树的才俊。自明朝成立翰林院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清净。这些庶吉士出身的专家学者,安排得最好的,也不过是偏远地区的县令。”之后,其二人获得了帝师的身份,可从未找到一篇其讲稿的记载。
张璁与桂萼两人联手从七品小官直升云霄成为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凡是大敌当前,两人共同对外。警报解除,他们又开始窝里斗。小人嘴脸显露无疑。
随即又因两人培植私党被揭发,皇帝一怒之下让两个内阁大臣一起卷铺盖滚蛋。之后又后悔派人召回张璁一人,并赋予首辅之职,最后张璁在世宗皇帝的庇护下善终。作者评论张璁为人清廉,虽有小人行迹,但出的招数都是阳谋,这也是他最终获得世宗独宠的缘由。
读到这位不一样的帝王师的故事,才明白为何有那么多的小人得志,特别是在无能领导跟前的小人。也明白了在粗暴的君权面前,道德与人格的力量比鸡蛋壳还要脆弱。可悲可叹!
赚得龙颜一笑之——严嵩
严嵩由逃避政治斗争的君子变成无恶不赦的奸臣,全是因为从武宗皇帝到世宗皇帝的昏庸不作为。为了成为达官显贵抛弃自尊,为了权势欲望卑微如犬,甚至为了排除异己仰下属鼻息。严嵩的成功上位,更助长了宦官、谀官的气焰,多名刚直不阿的大臣相继惨遭杀害,使当时的官场毫无公平公正可言。
“君子多烈士,小人多高官。”这句话也反映了当下一些公司的办公室政治,只要有昏庸无能的领导,小人就会层出不穷。
还威福于皇上——徐阶
世宗皇帝不仅迷信,还整日沉溺炼丹中,所有的国事都问首辅,才有了严嵩独揽大权的恶果。同样拜当时的官风所赐,徐阶由一名正直的青年变为官场老狐狸。
徐阶虽为老狐狸,耗时15年建立自己的党派与严嵩斗法,但他最后实实在在为朝廷出了一口恶气。他不但设计推翻了奸臣严嵩一手遮天的政局,并且在世宗皇帝驾崩后,以极快的速度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震慑当时乌烟瘴气的官场,他的威信也达到了顶峰。
政坛一把霹雳火——高拱
高拱的心路历程也较为坎坷。世宗在位时,他便是太子(穆宗)的老师,这一当就是九年,却也为他之后的官途做了良好的铺垫。先在首辅徐阶的引荐下,进入内阁。随后,酒色皇帝穆宗上任后,对这位老师言听计从,高拱的权利也就越来越大,在徐阶退休后便得到了首辅之位。
由于徐阶在拟定世宗遗旨时高拱并不在场,故未征求高次辅的意见,由此结下梁子。高拱性格褊狭,上任后便报复徐阶。
一、徐阶曾为含冤受罚的官员们平反昭雪,这个善举被高拱残忍地革除,这些官员又“一夜回到解放前”。同时,释放了曾蛊惑世宗迷恋斋醮的妖道。虽然当场就有两位官员出来反对,却苦于螳臂当车,最终惊悸而亡。
二、受高拱的指使,放大徐阶三个儿子的劣迹,将其逮捕下狱,最后充军戍边。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明朝甚至演变成一朝首辅一天下了。
我认为高拱的胆大和豪爽全仰仗于穆宗皇帝的放权,他是明朝唯一一个拥有两个最高头衔的臣子,即首辅与吏部尚书。在吏部尚书的位子上,他的确做出了些政绩,他不断研究问题,对于陈腐的用人制度改革创新。与其他官员合力抓住与蒙古化干戈为玉帛的机会,平息战火和睦相处,并在两族边境开设多个贸易点,边民无不雀跃。
由于高拱耿直、有仇必报的性格,在官场树敌太多。高拱把自己的门生故旧安排在各种重要岗位上(特别是言官),一有敌对方出现,就派言官弹劾对方,向皇帝呈上奏疏。就这样,内阁斗争到最后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了,两人曾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因为高拱的多疑和对待徐阶态度上的不同,导致张居正转身与大太监冯保合作,而冯保与高拱又有过节。最终,随着穆宗驾崩、神宗的登基,高拱的政治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作者这样评论高拱:“政治的谋略首先在于克制与隐藏,这两点恰恰是高拱做不到的。乱世用人,第一要讲才干;顺世用人,第一要讲人品。高拱对这一点不是不懂,而是不屑于遵守。”
恩怨尽时方定论——张居正
在风雨飘摇的明朝后期,贿风横行、秽迹斑斑,因此不少像张居正这样的热血青年毕生的志愿是匡时救国。张居正是天生的政治家,从他25岁向穆宗皇帝呈上第一篇千言文《论时政疏》无果,到19年后再次奏疏神宗皇帝的《陈六事疏》来看,他一生都在挽救国家的这条仄道上艰难前行。最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张居正是穆宗的讲师、神宗的老师,与高拱曾是同事、好友,且两人都受过徐阶的栽培,但在对待徐阶的事上两人产生分歧。高拱蓄意报复徐阶和他的儿子们,张居正则尽力保护。张居正担心高拱报复自己,便与李太后、冯保联合起来使高拱下台。之后当上首辅的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政治伟业。
例举张居正的政绩:
一、张居正不但说服皇帝提高武官在朝中地位、成功征兵征良将,还在短时内平息了各地的匪患;重用许多有本事但没学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改革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
二、张居正不顾得罪权贵,毅然决定在全国清丈田亩。由于百姓的田地大多被权贵们瓜分完又未记录,还得承担越来越高的官税,生活苦不堪言。工程完成后,全国应征赋税的田亩一下子增加了四百万公顷之多。仅此一项,就几乎占了全国赋税征收的三分之一。张居正接任首辅的时候,国库亏空四百多万两银子,经济几近崩溃;十年之后,国库存银达一千多万两,府仓的积粮可支九年。这么短的时间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张居正居功至伟。
张居正应征赋税的田亩一举得罪了许多达官显贵,在巩固新政的过程中,又得罪了清流官员。作者的这句话道出了缘由:“对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讲,既要讲操守、气节,也要讲变通、交易,有时候,要有舍弃操守而进行龌龊交易的勇气。”为了让李太后与冯保支持他的万历新政改革,张居正必须满足他们的私欲,但又不能让其私欲过分膨胀。
为了完成万历新政,即使父亲去世也没离开过工作岗位的张居正,在身患重病后请示退休,但因皇帝挽留,致使他临死前还在批阅公文。张居正一定是死不瞑目的。因为在他死后,答应他照顾好其家人的神宗皇帝并没遵守诺言。神宗因不满冯保对自己的管制,便抄了冯保的家,竟发现仅白银就两百余万两,相当于中央财政年收入的一半。随即怀疑起张居正,便抄了他的家。虽然结果证明了张居正的清白,可这场闹剧使得张家亡命无数,张居正的亲属子孙官职尽夺,家产尽夺,且多半都被流放到边远山区充军或坐牢。
张居正用一生的心血创建的万历新政随着他的离世,也终告夭折。不知张居正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切后,会不会后悔自己当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筹国无成疑燕雀——沈一贯
张居正死后,他曾向万历皇帝推荐为帝师的学生沈一贯如愿当上了明朝首辅。但对张居正这位恩师,沈一贯却与之反目,始随终弃。与张居正截然相反的是,沈一贯的政绩平平,对于政治内斗、公报私仇和为自己敛财的能力却相当突出。
万历皇帝亲自治国两年便不再会国事,只想着怎样充实自己的小金库,便派太监到全国各地去征矿税,使原本已民不聊生的现象更加严重,不久便遭到各地平民奋力抵抗。朝臣多次奏疏要求废除矿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反馈。同时,面对朝廷面临缺官几百人的困境,也不予理会。沈一贯生为首辅,遇事都躲在次辅沈鲤身后,但又害怕沈鲤威胁到他的首辅之位,所以他多次设计陷害沈鲤。对万历皇帝,他则委曲求全,不肯当诤臣、直臣。《明史》评价他:“枝拄清议,好同恶异,与前后诸臣同。至楚宗、妖书、京察三事,独犯不韪,论者丑之。虽其党不能解免也。一贯归,言者追劾之不已,其乡人亦多受世诋諆云。”
万历皇帝对待宦官与诤臣的态度也叫人痛心。话说沈一贯与沈鲤是一同提退休诏书给万历皇帝的,但诏书中只对沈一贯一个人表示安慰。正直的沈鲤,始终是万历皇帝不喜欢的刺儿头,对沈一贯这样的老滑头,他倒总是眷顾。
孤臣白发三千丈——叶向高
叶向高是万历年间太子的老师,也是张居正之后最好的帝师与首辅,可悲的是他这位老师连学生的面都见不着,只因做惯了甩手掌柜的万历皇帝阻止太子出阁读书,叶向高痛心疾首,却也无可奈何。
叶向高虽有才华与抱负,在当时极其混乱的官场却苦于不能施展,他认为王者应行的王道就是天下为公,不要试图以权术蛊惑视听,采取愚民政策。这种民主政治的观念,在明代的政治家中并不多见。可惜他生不逢时,朝廷的政府机构已瘫痪,官员的党派斗争进入白热化。
从作者的描述中可清楚的看到当时朝廷的黑暗:“自古至今,高官的职位都是香饽饽,唯独在万历中晚期,想当高官的人都成了一大傻。”“越是有责任的大臣,越是有气节的人,就越是想炒万历皇帝的鱿鱼。”
在叶向高总共写了六十余份辞职报告后,皇帝终于批准叶向高致仕了。叶向高在任职首辅期间,始终保持其清正的声望,每一件事都有独立的主见,效忠皇上而不阿谀。
随着万历皇帝的儿子光宗登基,与一个月后光宗的儿子熹宗继位,都请叶向高回京任职,叶向高回京后便促使熹宗为张居正平反。好景不长,随着熹宗宠幸其奶妈客氏,大太监魏忠贤的得势,让朝廷陷入了黑色恐怖。此时,叶向高已是六旬老人,再无力周旋在党派斗争中,故于多次请辞后告准回家。
叶向高病逝后十七年,270多年历史的明朝最终画上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