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入梦》读后感1600字
“ 这个世界
没有死刑
没有监狱
没有恐惧
没有贪污腐败
遍地都是紫云英的花朵,它们永不凋谢
长江不再泛滥,连江水都是甜的
日记和私人信件不再受到检查
没有肝硬化,也没有肝腹水
没有与生俱来的罪恶和永无休止的耻辱
没有蛮横愚蠢的官员,也没有战战兢兢的百姓
如果你决定和什么人结婚,再也不会有年龄的限制。”
“这么说,什么烦恼都不会有了?”
“对,什么烦恼都不会有了。”
书本的结尾如是写到。这是谭功达梦中的山河岁月、理想生活的模样,却也只能是梦中的模样。梦想虽然饱满,现实却冰冷无比。
谭功达,功成名就,富贵显达,这该是多少人对他的期冀吧。偏偏他理想主义的种子却没有合适的土壤用来播种,落得个声名狼藉开除职务的下场。然而悲剧在此并没有结束,他和姚佩佩颠沛流离的爱情,终究没有个归宿,还为此锒铛入狱,余生凄苦。
谭功达的身上,处处弥漫着理想色彩。母亲作为一个只存在于戏曲里的形象,满含着神秘与光辉。谭功达的理想主义与母亲骨子里的傲气是有关系的吧。他一出场,就是革命战士,是一县之长的身份,前呼后拥,众星捧月。大概也就是这种“核心感”给了他在公社化过程中无所顾忌的资本。梦里的想法,可以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就提出,更可悲的是,迎合着的是大多数,却没有人去考虑提案的可行性。这样的官场风气,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不幸的是,谭功达恰恰属于后一种。一个方案的提出,是一个人的思想,但其实施,却是一群人的卖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谭功达响应政策号召没有错,错只错在操之过急,过于理想化,落实环节出了问题。水库的建设,沼气池的建设,下水道的建设,理想中原本也是造福一方的大政绩,而现实却因为领导班子意见不同,资金短缺,未考虑民力民生而衍生出一系列事端。谭功达是绘制了一副美好的梅县发展蓝图,却没有考虑蓝图变现所需要的现实环境。这也就决定了他的失败。这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急于冒进,浮夸理想的悲剧。更讽刺的是,当他免职沉寂许久后,重新以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花家舍,他好像是找到了理想中的那个社会──没有不公,没有争吵,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一切生产都井然有序,人们思想觉悟很高。他试图找出这个村子发展中的破绽,但除了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郭从年,这里几乎无懈可击。他开始依赖这里,享受在花家舍的生活,甚至忘了那个寡妇和孩子。要不是佩佩坚持给他写信,他大概会一辈子在这里生活下去。玫瑰虽然美丽,却有痛人的刺。花家舍表面上生产有序,人民安乐,实则笼罩在被监控的黑暗里。神秘的101,可怕的匿名举报,建在高处的殡仪馆,早已夺走了人们的灵魂和思想,大搞建设的,只不过是具具被俘虏的行尸走肉!这才是花家舍这个先进村庄的真实面貌,何其讽刺!
谈谭功达的理想化,则不能不谈他理想的爱情。把姚佩佩调入政府工作的时候,他就该是动了心吧。只是二十多岁的年龄差,只是别人因公徇私的眼光,又或许是因为佩佩的出身,种种顾忌,他辗转再三。白小娴作为他叔叔政治的牺牲品,却终究没能和谭功达落地生根。滑稽的是,那个夏庄的寡妇张金芳却为他生下了孩子,转而却又成了隔壁皮连生的人。又是一大讽刺。这个感情迟钝的人,终于在佩佩逃亡途中依然冒险给他写信的坚持中,渐渐明白他是多么爱她。醒悟太晚,伴随着他追寻佩佩脚步的开始,危险也加紧靠近她。终究还是没能见一面,灵动的上海姑娘受尽了侮辱和恐慌,终究没能逃过被枪决的命运,满含怨念而死。谭功达带着无尽的自责锒铛入狱,而后死于肝腹水。悲剧落幕。
他的理想化的一切放在当今来看,并不会激起多少浪花,人们习以为然。但那时,却整个是悲剧,总有一种无以言明的伤痛。弥留之际的理想化社会,我想他终会在那场醒不来的长长的梦里建设起来的。那里有他,
有佩佩,
有山河,
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