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之美》读后感1300字
本书中,余秋雨阐述他所认为的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即普洱茶、昆曲和书法。对于普洱茶和昆曲,我知之甚少,而书法,则由于是自幼学习所培养的兴趣爱好,平时也有所思考和领悟。的确,书法作为一项独特的文化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更是其核心和命脉所在。汉字以其特殊的结构特点,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之重,而书法则将汉字的美学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在中国,即便是没有上过学的农夫都对这种毛笔书写的文字怀着一种崇敬之心。而那些上过学读过书的人,即便没有学习过书法,也能对一些书法作品发表自己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书法的奇妙之处,正在于仅仅以这种纯粹黑白抽象线条的造型和变化,却能表达出人的最深层次的情感变化和理性思辨。即使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时候,甚至相隔几千年之远,在仰望同样一块经历风霜雨雪洗礼的摩崖石刻之时,在捧起同样一张经过王朝更替家族兴衰之后仍旧保留下来的残破纸张之时,竟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在这些线条的变化之中,古人的气韵风度、欣喜悲哀呈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历史的繁荣衰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大自然的崇山峻岭、新月繁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书法,就像一张通灵的镜子,照见了人情冷暖,照见了世事变迁,照见了天地万物。而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也潜伏在这些线条的缠绕盘旋之中。
为什么书法会有如此的力量呢?世界的文字有很多种形式,为什么单单中国文字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而且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呢?我想,中国的书法中必定具有某种契合自然规律和人的审美特征的本质特点。
首先,作为书法的载体,中国文字,从创立之处就具有象形的特性。山的高耸,水的流动,日月的圆缺,谷物的生长,都在最初的文字创造中就得以形象的表现。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的变化发展,虽然线条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这种象形的内在特性却继承下来了。因此,当我们在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时,很容易就联想到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因此书法的这种象形的特性正好是表现造化的鬼斧神工的绝妙要素。历来很多有名的书法作品,无不让人联想到自然的伟大与和谐之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古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旁,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与自然合二为一,甚至连生死都忘了。《兰亭集序》笔法变化多端,字与字之间相互映衬,整体和谐一致,自然天成,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书法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当然,我觉得书法之美和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以及审美等之间还有很多关系,希望有时间再慢慢思考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