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2200字
李镇西:“诗和远方”就这样变成了“眼前的苟且”——欲哭无泪说《芳华》
李镇西,一个语文人读芳华
决定读小说《芳华》,不仅仅是因为冯小刚的同名电影突然推迟放映期——这当然是一个原因,这年头凡是什么东西被禁了,或“疑似被禁”,立马会显得很有“市场前景”;读这篇小说,主要还是因为我特别喜欢作者严歌苓的风格,不,不仅仅是“风格”,还有内容和主题。因为我和作者同龄,读她的文字,总有一种——用现在比较时兴说法,叫做——“带入感”。
比如《芳华》所呈现的中国上世纪70年代,就我所熟悉,不,是我经历过的岁月,也是我的“芳华”。我当然没有当过兵,也没进入过文工团——没那天赋,但“文革”和“中越自卫反击战”这已经是我青春期的成长背景,还有书中提到的《马儿啊,你慢些走》《再见吧,妈妈》这些书中提到的歌,更是已经嵌入我的潜意识了。所以读起来少年的一些记忆便复活了。
这些时代的——不,现在用“历史的”更准确——元素无不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和无数纯洁而美好的向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诗和远方”。其实当时整个国家已经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我和小说的主人公们——特别是和刘峰一样,觉得每一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还有某些“青春的忌讳”,难以启齿的“念头”,现在的年轻人只能当笑话看了,然而那时我们真的是非常“纯洁”——“纯洁”得林丁丁的卫生巾被男兵看见了,她都觉得“多丢人呀”,因而无地自容地寻死觅活。但无论多么“纯洁”,青春的身体有时候总会不争气而羞愧万分地“勃起”,现在看来“那算得了啥呀”的一个举动,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刘峰一次克制不住的“抚摸”,便毁灭了他的“诗和远方”,葬送了他的未来。
其实,当时的“诗与远方”也是一种幻觉,而且还掺杂了一些并不那么“纯洁”的东西,不然文工团的小姑娘之间怎么会勾心斗角、互相算计?那么善良的刘峰,为什么成为大家奚落的对象?说起刘峰,这是整个作品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人物,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觉得他的身上和他的经历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时代感。善良本来是他的天性,但“上面”非常把他树立成“代表了最高美德”的“英雄”,于是周围的战友都认为,“刘峰来到人间,就该本本分分做他的模范标兵,一旦他身上出现了我们这种人格所具有的发臭的人性,我们反而恐惧了,找不到给他的位置了。”于是,当刘峰出于真爱而抑制不住地“触摸”了一下林丁丁,他之前所有别人强加给他的“圣人形象”便崩塌了,他一生的悲剧从此拉开了序幕。最后,“他是个当今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了,这种人就叫好人。”
而一切嘲讽、冷落与背叛,都是以“人民的名义”。这一群正值花样年华的文工团女兵,涉世未深,却懂得了如何表现出“革命”与“正义”——用几十年后她们回忆往事而羞愧时说的话:“那就是背叛的时代。时代操蛋。”“我背叛你的时候,真觉得满腔正义。”
人性就这样或者被扭曲,或被泯灭。随着时代的变迁,刘峰,还有他周围一群美貌如花的文工团女兵,都不再有所谓“诗和远方”,一切都只剩下“眼前的苟且”。
钢铁就是这样没练成的。
整个作品令人——至少令我——压抑,读后欲哭无泪。但作者的叙事却特别抓人。我一直很喜欢严歌苓的语言。她的语言流畅而精粹,“流畅”到感觉每一句话都是作者脱口而出,而且就该那么说,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精粹”到感觉每个词容量很大,每一个字都给读者以想象或者说“再创造”的空间。看似寻常的哲思、出其不意的比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使严歌苓的语言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二十岁他就那样,跟你多熟你扭头就想不起他长什么样。倒不如丑陋,丑陋可以是Logo,丑到一定程度,还惊世骇俗。”
“郝淑雯开始叫我们严肃,不一会儿却成了我们中笑得最欢的一个,一屁股跌坐在琴键上,钢琴哄的一声也笑开来。”
“那目光是带荤腥的,现在看来就是带着荷尔蒙的。他军鼓般的心跳就在那目光里。”
“炊事班马班长一打肉菜就帕金森,马勺又是颤又是抖。”
“最终他对林丁丁发出的那一记触摸,是灵魂驱动了肢体,肢体不过是完成了灵魂的一个动作。”
“已经晚上七点,掉在山后的夕阳还残剩一抹,给舞台打着追光。”
“我们所有人在秋天的夜晚打着串串寒颤;我们都是可怜虫,一旦有一个可怜虫遭殃,危机就转嫁了,暂时不会降临于我们,我们也就有了短暂的安全。”
“何小曼无词的号叫更可怕,刹那之间让你怀疑她由人类退化成了猿,叫声凄厉至极,一口气好长,一米五八的身体作为笛管,频率高得不可思议,由此你得到一个证明,正是她的短小使她发出如此尖锐的声音,想想知了、蛐蛐、蝈蝈、金铃子之类。”
“她跟着奔跑下楼,网兜里的饼干筒糖盒子也一路敲锣打鼓。”
“刘峰用刀细细地削,果皮儿像是给车工车下来的,又薄又匀地从刀刃下流出。”
……
其实这些只言片语只有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才更能呈现出其精彩。
我是在去卡塔尔首都多哈的航班上读完这篇小说的。掩卷沉思喟叹,窗外无边的夜色增加了我的压抑感。面对作品中(其实也是生活中)的“一地鸡毛”,真不知说什么好。
不知道冯小刚是否真能将原著的全部精髓搬上银幕,我一边读原著一边猜测着冯小刚电影的“尺度”,但无论如何,已经传来了2017年12月15日将公映《芳华》的消息,沮丧之中略有宽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时代的进步与宽容。
2017年11月2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