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子到宇宙:颠覆人类认知的科学之旅》读后感1200字
终于看完了,整个阅读过程真是喜恶参半,让人又爱又恨,或者说痛并快乐着,从量子到宇宙,从微观到宏观,全程脑洞全开,一边想象一边感叹,让我无论是对微观的粒子世界还是对宏观到整个宇宙都充满了向往,这是喜,恶在于,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还是太过于高深了些,作者引进了太多的公式,没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建议直接跳过,很惭愧,我连很多符号都看不懂,也只有α,β,γ,ρ,λ,μ,φ这些老面孔看得懂了,作者也描述了很多很多的微观粒子,让人眼花缭乱,一般我们认识的粒子无非就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甚至夸克等,在这里,还有上型夸克,下型夸克,光子,中微子,胶子,介子,强子,轻子, μ子,τ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引力子,费米子,玻色子,希格斯粒子(上帝粒子)等,里面还有很多概念也是比较难理解的,还好我看过比较多的科学杂志和科普读物,对整个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史都有一定的了解,看下来也不是太吃力,做为科普读物,个人觉得还是汪洁和吴京平的那种深入简出的风格比较吸引人。
说到量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利用量子的纠缠态实现物体的超空间传输吧,而这一猜想的最早模型是爱因斯坦和他的两位同事提出来的被后人称为EPR详谬的思想实验,旨在否定以玻尔为首的量子概率论和量子不确定性学派,而爱因斯坦坚决认为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爱因斯坦在对量子力学的攻击中,出拳一记比一记重,但结果却都砸在了自己身上,他的每一记重拳都让量子力学得到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不得不说这是爱因斯坦打出的促使量子力学快速发展的乌龙球,时间也证明了爱因斯坦是错的,在这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的世纪大战中,爱因斯坦确实输了。
在1997年,站在我国量子通信技术最前端的潘建伟同志所在的奥地利塞林格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性实验验证,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成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经典之作,然后在2012年,潘建伟带领由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纪录片《创新中国》),当然这些都是通信信息的超空间传输,那么,物体的超空间传输能不能实现呢?毕竟,物体也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尽管数量大到近乎天文数字,如果把一个物体所有粒子的量子信息传递到另一地的粒子上进行重组,是否能实现超距传输,然而,这种设想已经超越了现阶段物理学家和科学技术的能力范围,要想得到解答,可能要等几百甚至几千年以后吧,而且,由于量子的叠加态,不确定原理,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等等的限制,能不能实现还真难说。
时间、空间,量子、宇宙……人类就像是在浩瀚大海边玩耍的小男孩,每拾到一个漂亮的贝壳都会欣喜不已,但是,浩瀚的大海里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小男孩也许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探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永远都有新的惊喜,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